只有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高山(上)| 志青春“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选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21:35 2

摘要:编者按“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一大批青年作家、文学爱好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涌现了一批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讴歌新时代、赞美志愿者的好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近期,我们将陆续编发往届获奖作品,供大家学习交流。

“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一大批青年作家、文学爱好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涌现了一批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讴歌新时代、赞美志愿者的好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近期,我们将陆续编发往届获奖作品,供大家学习交流。

朗读者:曾琳娟(西华师范大学)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张浩,本文节选自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散文类三等奖作品《我在人间的第20个春天》(“奋进的西部计划”专题),节选时有删改。

支教之旅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过程,好像一阵风吹过雪山。在西藏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日子已接近尾声了,想到当时出发的时候,老师让我记住的3个问题——带去什么?留下什么?收获什么?我想我已经可以简单回答一下。4个月以来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溯。至于完整的答案,也许是3年以后,也许是5年以后,也许是10年以后,我才能知道。初来乍到,我就被雪域高原所征服。它给我出了两道题:一道是“高反”,一道是“流感”,可惜我一道题都没有做对,后果就是咳嗽、咽痛、发烧……我知道,这是我必须经受的考验,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考核已经开始了——我能否胜任高原的工作。我绝不能认输,“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必须战胜病毒,我必须克服恐惧。“对于雪山,要心存敬畏”,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一周以后,我正式开始工作。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身体强壮,相反大多数看上去都非常瘦弱。通过询问学校老教师,我才了解到他们大多是农牧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身体缺乏营养,甚至很多学生都来自单亲或者离异家庭,从小缺乏关爱。因为家庭经济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学生的文化基础非常薄弱。校长说:“他们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镇上。”这深深震撼了我,我忽然觉得四周的雪山好像一个巨大的牢笼,学生都被困在笼子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梅州山区到广州城区,再到雪域高原,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瞬间,我心底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给西藏学子打开一扇看外面世界的窗户,让他们看到雪山的另一边是什么。即使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哪怕只能散发微弱的光,也要试图照亮一条大雪覆盖的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非常紧张,但是慢慢地就放松下来。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一切好像顺理成章,一切又是如此自然,像麻雀归巢、蜻蜓点水、青蛙鸣叫,好像我本来就该站在这个舞台上,去传授知识,去传播思想。在第一节政治课上,我没有讲课本内容,而是了解他们的人生理想。他们有的想成为篮球、足球运动员,有的想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有的想成为白衣天使,有的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除了职业方面,有的学生想考西藏大学、浙江大学,有的学生想环游世界,有的学生想拥有一片草原……他们虽然基础差,但志存高远,一样有了不起的梦想,这一点让我很欣慰。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失去理想,那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不愿意跳出去,也没有勇气跳出去。理想是希望的种子,只有播下种子,未来才可能有参天大树。我希望他们也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我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从大山中来,到大山中去。我和他们讲我的老家——地理位置偏僻,在半山腰。“打开家门看出去,四周都是山,但没有这边的山那么高,大概只有对面这座山的三分之一。”我指着窗户外面的雪山说道。我和他们讲我以前扛锄头下菜园,拿镰刀上山,推斗车运泥土,用竹壳、木柴、鸡蛋壳烧火暖水……我和他们讲我努力读书考上大学,从小山沟到大城市,改变命运的故事。我让学生一起朗读:“改变命运本身就是很难的事,但只要你努力,愿意去付出,认真对待每一个科目,认真学习,就一定可以改变命运。”我告诉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足够努力,才能足够幸运;要足够勤奋,才能抓住机会,抓住虚无缥缈的山风,只有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高山。我是这些藏族孩子的老师,他们也是我的老师,只不过我传授的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告诉我作为人的勇敢和坚毅。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打工少女”曲尼康珠、“牧羊人”嘎玛德珍、“放牛娃”扎西旺堆、“歌唱家”尼玛旺堆、“画家”旦真加措、“运动员”阿旺洛桑、“吹牛少年”扎西久美……这些学生的故事有趣、生动,也令人热泪盈眶,他们的经历远比小说精彩,他们告诉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旦真加措出生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曲珠村,地处边境,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虽然国家政策倾斜力度很大,但是因为家中人口较多,农作物产量不高,生活存在一定困难。从十一二岁起,他便下田和家人一起种玉米、青稞,上山采药材。2020年6月,旦真加措初中毕业,同村的同学都考上了高中,只有他一个人落榜,他感到非常失落和沮丧。父母劝他放弃学习,认为他不适合读书,建议他出门打工或帮家里干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了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简章。这所学校虽然离家很远,但对分数没有过高要求,学生还可以享受国家的“三包”政策,这让他内心快要熄灭的火苗重新燃烧起来。他竭力说服父母,立下军令状,如果以后没考上大学,就不读书了。父母看到旦真加措态度坚决,便不再阻拦,同意他前去求学。当看到父母又准备下农田干活的身影,当村子在汽车的轰鸣声中越来越小,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想到村子本身就很小,只是他一直没从远处看,没从高处看。但我知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一定对未来充满憧憬。

李永龙老师是他的班主任,也是他的唐卡老师。在和李老师的交谈中,我才知道旦真加措的美术之路如此艰难。“你这个线条是怎么画的!怎么画成这样?”李老师说,这是他在学校第一年对旦真加措说过最多的话。可旦真加措没有气馁,他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基础不扎实,他就从普通线条开始画起。每天中午和下午课后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空闲时间,吃完饭,他就独自一人跑到画室,一笔一划弥补着自己的短板。周日休息一天,他也不和同学出去玩,而是选择一个人待在画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同学来找他玩,他就说“你们去吧,我再画会儿”。这是他在学校里说过的最多的话。我仿佛看到他一个人安静地待在画室,心灵找到了归宿,没有了烦躁、忧虑、失落、嘈杂,暂时脱离尘世的纷扰,他自己就好像拥有整个春天。一步一台阶,一画一清净。我也曾经去画室看过他画《布达拉宫》,这是旦真加措心目中的圣地,也是他最擅长的作品。他画的布达拉宫惟妙惟肖,有七分神似。布达拉宫高大、雄伟,在阳光下散发金色的光芒,好像一座永恒的灯塔。三分苍茫,三分坚韧,三分神圣,还剩下一分不可言说的神秘。旦真加措的双脚暂时无法到达圣地,但他可以用画笔到达,他内心无比虔诚。我想到马尔克斯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拥有过的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但是旦真加措恰恰相反,他用现在的寂寞,成就未来的灿烂。(未完待续)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责编:田 雪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