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始终将乡村工匠培育作为激活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彝绣产业特色,构建“技能培训、名师引领、平台支撑、产业融合”四位一体培育体系,探索“以匠带匠、以匠兴产、以产强村”的新路径。并在2025年全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交流发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始终将乡村工匠培育作为激活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彝绣产业特色,构建“技能培训、名师引领、平台支撑、产业融合”四位一体培育体系,探索“以匠带匠、以匠兴产、以产强村”的新路径。并在2025年全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交流发言。
一、以“技能筑基”强素质,激活工匠成长“动力源”
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70余万元,在10个乡镇及彝绣行业组织开展彝族刺绣技能培训68期,惠及3427人次。培训中,我们坚持“三化”标准:一是课程设置专业化,联合云南民族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等高校专家,开发《彝族刺绣纹样设计》《现代服饰工艺》等12门特色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既保留“指尖上的非遗”,又注入“市场化的活力”;二是考核认证规范化,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培训后1131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71人取得专项能力证书,625人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实现“培训—考证—就业”闭环管理;三是就业服务精准化,建立“培训学员信息库”,与县内12家彝绣企业、36个专业合作社对接,推荐合格学员就业,2024年100名“南华绣匠”纳入县级人才库,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让“绣针”变“银针”、“指尖技艺”成“指尖经济”。
二、以“名师领航”传薪火,打造技艺传承“蓄水池”
围绕“培育一个名师,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着力挖掘、培养彝绣行业领军人才,构建“金字塔型”工匠培育梯队:一是顶端培育“塔尖名师”,重点扶持丁兰英、李文敏等9名骨干人才,其中丁兰英从“彝乡名匠”成长为“兴滇英才”首席技师、国家“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12项省级以上殊荣,其领衔的“丁兰英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省彝绣技艺创新的“桥头堡”。二是中部锻造“中坚力量”,认定“南华名匠”8人、州级乡村工匠5人、省级乡村工匠3人,打造“名师+名匠+名品”矩阵,全县省级以上乡村工匠数量位居全州第一。三是基层夯实“后备梯队”,建立15人的乡村工匠后备人才库,实施“青苗计划”,通过“名师带徒”“车间实训”等方式,累计培养学徒86人,带动1.7万人次参与技能提升,楚雄州100名高级绣娘中南华占47人,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乘数效应。
三、以“平台搭台”扩格局,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南华县以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政校企研”深度融合,打造三个“创新高地”。一是技能培训新平台,2024年9月成立全州首家彝绣职业培训学校——“南华至善职业培训学校”,年培训规模达1000人次,开设“订单班”“非遗传承班”“电商直播班”。二是校地合作新载体,与楚雄师范学院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与东南大学合作成立“乡村建设工作站”“彝绣研究中心”,引入高校设计团队开发“彝绣+文创”“彝绣+服饰”等系列产品,2024年全县彝绣产值突破8000万元,同比增长35%。三是竞技交流新舞台,连续举办两届“东大杯”彝族刺绣技能大赛,承办“乡村工匠(刺绣、银器制作)技能试点比赛”,3名选手分获国家、省级竞赛奖项,通过“以赛促训、以赛选才”,让优秀工匠脱颖而出,更让南华彝绣走向全国。
四、以“机制护航”促长效,绘就产业振兴“新图景”
南华县坚持“政策保障、产业带动、文化铸魂”三措并举:一是政策上,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出台《南华县乡村工匠培育行动计划》,设立5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对认定的各级工匠给予最高5万元创业补贴、2万元传习补助,让工匠“有荣誉、有待遇、有奔头”。二是产业上,打造“全链条”发展格局,推动彝绣与乡村旅游、电商直播、康养度假融合发展,建成1个乡村工匠工作站、5个彝绣工坊,开发刺绣服饰、家居饰品、文旅商品3大系列200余款产品,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完整链条。三是文化上,厚植“工匠文化”土壤,开展“南华绣匠”评选认定,将优秀工匠事迹纳入村史文化墙、非遗展厅,举办“工匠论坛”“技艺展演”,让“工匠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价值共识。2024年,全县彝绣从业人员达5200人,带动12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真正实现“培育一个工匠、带活一项技艺、致富一方百姓”。(南华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总指挥部办公室 中国城乡经济网记者杨德祥)
来源:天文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