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手亮点: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12km/h,且能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具备带有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能轻松应对沟壑、大高度差等复杂地形,并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受外力冲击依然能保持稳态。
直播预约观赛
4月19日(本周六)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在北京亦庄举办!
参赛队伍有哪些?
赛制细节如何?
这场赛事有哪些亮点?
一起来看——
21支“神秘赛队”阵容揭晓
战队1 天工队
参赛选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身高180cm,体重52kg)
选手亮点: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12km/h,且能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具备带有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能轻松应对沟壑、大高度差等复杂地形,并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受外力冲击依然能保持稳态。
战队2 钛虎队
参赛选手:钛虎机器人——TI70A(身高1.7m、自重48kg)
选手亮点:单手负载达到5kg,且扭矩密度远超行业水平,适合未来的实地作业应用场景需求。
战队3 神农机器人队
参赛选手: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神农(身高173cm,体重50kg)
选手亮点:先进电动推进航空动力系统,结合优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实现了长续航与高载重的完美平衡。
战队4 轩辕机器人队
参赛选手:轩辕(身高172cm,体重88kg)
选手亮点:它的手臂负载约为20Kg,手部配备了多维力传感器,能够精确感知抓取物体的力度,搭载多种传感器,具备 AI智能问诊功能,智能情感识别能力。
战队5 亦马当先队
参赛选手:加速进化——BoosterTI(身高1.2m,体重30kg)
选手亮点:能精准模拟人类跑步姿态,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平衡。其搭载的先进运动控制算法,可实现一秒内摔倒起立,还能实时分析赛道情况,自动调整步伐和节奏。
战队6 清华通班队
参赛选手:深圳乐聚机器人——夸父Kuavo(身高约1.66m,重量约55kg)
选手亮点:奔跑速度可超7km/h,通过一个以降低运动耗能为目标的强化学习框架,提升运动效率、稳定性与地形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快速真机迁移,拟人步态稳定奔跑,能在户外低温、大风、地形起伏等复杂情况下,实现30余分钟的持续稳定跑步。
战队7 逐日行者队
参赛选手:逐日行者(身高1.8m、体重45kg)
选手亮点: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控制策略设计,融合传统控制的稳定性与学习算法的灵活性。它拥有出色的动态感知与自我调整能力,在复杂任务中实现稳健决策与动作生成。
战队8 小巨人队
参赛选手: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北职大“0306”小巨人(身高75cm)
选手亮点:采用刚柔耦合关节技术,实现拟人化180°大角度运动范围,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环境建模技术,创新应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抗干扰技术,即使遭受外部干扰或冲击,仍能稳定行走。
战队9 灵宝机器人队
参赛选手: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CASBOTSE(身高170cm,体重48kg)
选手亮点:全身采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关节,赋予了机器人卓越的灵活性和抗冲击能力,达到了长续航与瞬时大电流输出之间的平衡,基于分层全身运动控制算法和仿人运动先验,具备稳定的全身协调控制能力。
战队10 城市之间科技队
参赛选手:众擎PMOI(身高138cm,体重40kg)、宇树GI(身高132cm,体重35kg)
选手亮点: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智能算法,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动态规划路径,甚至在极端条件下保持零失误运行。
战队11 旋风小子队
参赛选手:松延动力——旋风小子N2(身高1.2m,体重30kg)
选手亮点:以“速度与激情”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机器人运动的极限,赛队不断优化步态算法、强化动态控制,让N2机器人突破传统步态的束缚,在高速奔跑中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奔跑过程中通过实时调整步频、步幅和着地角度,确保高速状态下的动态平衡,让每一次奔跑都充满力量与美感。
战队12 小顽童队
参赛选手:松延动力——小顽童N2(身高1.2m,体重 30kg)
选手亮点:以“拟人与奔跑”为核心理念,专注于模仿人类自然步态的柔韧性与协调性,通过生物力学启发式设计,赋予N2机器人更接近人类的奔跑姿态。赛队结合关节弹性驱动与动态重心调节技术,在复杂地形中实现高效能量回收与自适应步态切换,使机器人既能灵动跳跃,又能稳健冲刺,展现“人机共融”的独特趣味性。
战队13 湛泸冲锋龙卷风队
参赛选手:Zbot-1600
选手亮点:以轻量化设计为核心,配备高精度触摸传感器与AI视觉识别系统,灵巧穿梭于狭窄空间,轻松应对复杂环境。
战队14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
参赛选手:ZBOT-MiniWalker-800
选手亮点:以轻量化设计为核心,配备高精度触摸传感器与AI视觉识别系统,灵巧穿梭于狭窄空间,轻松应对复杂环境。
战队15 钢宝队
参赛选手:智瞰深鉴——幻幻机器人(身高170cm,体重55kg)
选手亮点: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其仿生运动系统支持1m/s行走速度,石墨烯双通道散热设计保障4.5小时持久续航。
战队16 行者二号队
参赛选手:上海卓益得机器人——行者二号(体重28kg)
选手亮点:历史上首个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机器人,续航6小时以上,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复合材料,使得机器人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极大降低重量。
战队17 EAI队
参赛选手:卓益得X02(身高170cm,体重30kg)
选手亮点:在卓益得本体的支撑下,EAI的强化学习算法得以快速迭代:从崎岖赛道的实时适应,到长距离奔跑的能耗优化,每一步都是“软硬协同”的完美验证。
战队18 半醒机器人队
参赛选手:精灵(身高1.4m,体重32kg)
选手亮点:腿部结构采用了低转动惯量设计,对运动控制算法很友好,特别有利于高动态算法从模拟环境向真机硬件的迁移。
战队19 青心Orca队
参赛选手:上海青心意创科技——Orca(身高145cm,体重40kg)
选手亮点:可以在直膝状态下实现行走、爬坡、原地转圈等各类运动能力;基于端到端双臂操作能力,可以丝滑实现泡咖啡、调酒、送花等各类任务;基于大语言模型,能够实现多模态人机交互,自主匹配情绪输出。
战队20 海派兄弟队
参赛选手:高擎机电——小海Mini Hi(身高82cm,体重17kg)
选手亮点:体型小巧,模块快拆,全身搭载自研模组,动力强劲;环境友好开放,适配多种拓展,最大程度满足开发需求。
战队21 飞天队
参赛选手:XAI-Lite
选手亮点:简单化机构,结构轻量,跨界实验材料,不设技术路线的限制,构件标准化,与AI+影视工业化相结合。
马拉松现场见!
时间:2025年4月19日7时30分鸣枪开跑。
参赛队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21支参赛队伍。据悉,1个人形机器人和3个人类运动员共同组成一个赛队,而这3个人类运动员可能是工程师、操控员、领跑员。
地点:起点位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广场,终点位于经开区国家信创园(全长21.0975公里)。
机器人赛道地形:赛道涵盖了城市道路(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段)、坡度路段(长缓坡、短陡坡)以及公园区域(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多种复杂路况,同时还有6个左转弯、8个右转弯。机器人需精准调整步伐、姿态,克服重力影响,精准控制动力与制动以避免摔倒。
人形机器人半马规则解读
• 中途能换电池或者换机器人吗?
如果把机器人马拉松比作赛车,那么动力电池更换就像是换轮胎。大赛鼓励一台机器人不换电池跑完全程。但为了完成比赛,机器人可能需要更大的功率来提高速度,这就会出现换电池的需求。同样,大赛也鼓励赛队使用一台机器人来跑完全程,但是如果遇到大风等情况或路上遇到干扰,也会允许更换备选机器人。不过,每次更换机器人都会被罚时10分钟。
• 沿途会为机器人设置补给站吗?
与人类选手跑马拉松时会有补给站一样,此次大赛也为机器人设置了一些补给站,提供备用电池和其他工具。赛程中也会提供保障车,机器人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临时更换部件或机器人。
• 奖项或名次如何设置?
除根据跑步时长设置冠、亚、季军,大赛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等,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投票,选出最美机器人、最具人气机器人、步态最好的机器人等。
• 机器人是自主跑还是遥控跑?
目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自主奔跑。此次半马比赛既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也允许跟随奔跑,还允许遥控操作。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
赛事主办方之一的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机器人的比赛更像一场赛车的比赛,它是一个团队的比赛,会看到不同型号、不同赛队的机器人,同时还有配合它的领队、操作手、工程师一同进行奔跑,对各个赛队来说也是一次极限挑战,是机器人技术、综合的交叉技术融合集成的一次比拼,比如说动力电池关节的耐热性、通信的保障、材料等相关的挑战。
“本次比赛拥有技术测试平台、能力展示平台、应用推广平台三大功能,以半马为场景检验人形机器人技术能力,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多场景应用。”梁靓说,“比赛成绩的优劣绝非评价参赛队技术实力、人机配合能力的唯一‘标尺’,各队将在备赛、完赛中各自提高,之后结合具体实用场景各显其能。”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共跑马拉松,对于主办方、参赛队、人类选手、观众来说都是世界首次。机器人完赛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发展、交流互鉴的起点。”梁靓说,希望外界能以包容、鼓励的眼光看待这次比赛,人形机器人是为服务人类而生,它们的一小步,将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文章来源: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来源:机器人老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