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的瞬态:350kJ/m³高磁能,聊聊SIVGA有机碳纤聚合物头戴耳机

摘要:2024年秋,SIVGA针对自家1000到2000元产品线进行了更新,推出了一款紧凑型木制开放式动圈头戴耳机ANSER(雁),国内售价1399元,美国亚马逊199美元,与两年前发布的木制封闭式头戴ORIOLE(黄莺)相同。

2024年秋,SIVGA针对自家1000到2000元产品线进行了更新,推出了一款紧凑型木制开放式动圈头戴耳机ANSER(雁),国内售价1399元,美国亚马逊199美元,与两年前发布的木制封闭式头戴ORIOLE(黄莺)相同。

我在几个月前的深圳国际音频展上,用厂商提供的高档前端体验过它,当时感觉很不错,层次分明,够流行,结像也够饱满。

于是在后续的展会报道和“音声指南”专栏的《2024高音质耳机下半年鉴》里都介绍了它。

新品ANSER和早前发布的ORIOLE不同,它有了“音乐性”,特别是100到300Hz区间恢复到了我认为的“听觉正常”,有了更理想的厚度,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乐器和人声在基频部分的质感。

相对的,ORIOLE在该频域就有些太凹。但有趣的是,结合全频走势来看,它与MDR-7506、SHUER SRH440、MDR-M1ST和M1这些监听耳机倒是有些相近,反馈到听觉上,就是一种很“线条”感的空冷音色。

虽然ORIOLE的低音看着也不少,但由于整个中上盘相对强势,故整体音色就显得比较“紧”,缺少肉感,也因此,它成了SIVGA头戴耳机中“最监听”的那个。甚至被一些音频从业者视为一款“监听产品”。

事实上,比起洋品牌的几个监听耳机,ORIOLE的密度感却是更好的那个。线条更饱满,也是它的一个胜出项。不过从听音乐的角度出发,我并不喜欢它。

说回新品ANSER(雁)。

据悉使用了自主研发的大尺寸φ50mm动圈单元。

球顶为有机碳纤聚合物,悬边镀钛。另外还内置了350Kj/m³的高磁能钕铁硼磁体,用以强化动态、瞬态。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悬边”镀钛,因为这东西最常见于球顶,单独给悬边镀钛,估计是为了“强化低频纯净度”,增强音色的“活力”和“速度感”。

声音描述在末尾,先看个开箱……

包装盒、内部陈列、深棕色斑马木耳罩、枪灰色反光金属装饰环、还有布艺的带SIVGA LOGO的大收纳袋,整体格调挺棒,有些许礼物感。

全部物品如上。

耳机线长度大约1.3米,粗度适中,黑色尼龙外披,轻便的线材让它在收纳和携带时都比较容易,不会像某些“大型包耳式耳机”那般有累赘感。

另外在结构设计上,它和SV021、ORIOLE、索尼MDR-1AM2一样,都属于是“便携包耳式头戴耳机”,可以在移动时聆听,适应的场景更多。

我能感到SIVGA的审美在一年年进步,这次ANSER的整体质感,放在这个价位,给了我一个“小惊喜”。设计上,比起以往更有“匠心”,看着也更显“贵重”。

最没想到的是,耳罩外侧金属网在射灯下会闪烁出很独特、璀璨的银灰光斑,有一种很难形容的酷。比起以往他们在该部位的处理(黑色铁丝网)着实高级了不少。

耳罩可180°翻转,滑轨有明显阻尼感,能听到吧嗒吧嗒的金属撞击声。

各部位的细节工艺处理和整机拿在手上的触感都非常好,我是有些爱不释手。

耳垫有精心设计,看着很特别。

整体触感比较软,外沿有一圈凸起,稍微靠里,又会下陷,这种设计大大强化了耳罩在耳朵上的“包裹感”,有明显的“扣”在耳朵上的效果。

实际佩戴如何呢?

我觉得新型耳垫的声学表现、佩戴稳定性和舒适感,都比SIVG LUAN和自家高档品牌声迪阿波罗的那种向外扩散式的平铺型耳垫更好。

头梁顶部的车线和LOGO印制的工艺也很好,透着专业和高级。

比起以往,SIVGA这次在头梁顶部的工艺处理,似乎是最好的,让人想起舒尔SRH840A。

ANSER整机给人感觉很结实,戴在头上的样子也挺好看,我照了下镜子,感觉它和我的头融合的挺好,有些“浑然天成”……

不会像很多“全尺寸”大型头戴耳机那样夸张到把你的脸都包住,或是头梁和耳罩之间毫无美学的“过渡”,影响你的颜值,也不会像超便携耳机那般小家子气。

340多克的重量,貌似稍重,但比起380克到550g之间的头戴平板耳机还是轻了很多。再加上它合理的人体工学设计,实际佩戴一小时,我也基本只感到偶有源于头顶的轻微压迫,但两侧可以说是毫无不适。整体算是优秀水平。

总之,它是现阶段我发现的非常适合长久佩戴的包耳式头戴耳机。

从参数可知,ANSER(雁)是个低阻高敏耳机。灵敏度100出头,和前不久索尼新推出的MDR-M1封闭式监听头戴耳机近乎相当。

我把它插在飞傲M11 PLUS ESS和索尼ZX706这两个输出并不算很强的中高端播放器上,没想到都可以在中等音量下,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搭配上,算是很省心。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可能是因为振膜悬边镀钛的原因,初听这只耳机,你可能会察觉到它人声和低频明显的“硬”感,这可能需要你适应一下。不过,随着听的时间变长,它中、下盘的“硬”会日趋自然,虽不至于完全变成“柔”,但整体音色确实越来越好,特别是中高频器乐的明快感、水晶感,听着很迷人。

对比索尼MDR-7506,ANSER的耐听度、厚实度、自然感全面胜出。完胜的是,同样在大音量下,7506会有明显“塑料味人声”,而ANSER不会,它始终饱满、结实,明显是“人类”发出的声音。

另外,低频量感相对7506更多些,下潜和厚实度也更明显。3Khz附近有着相对7506更高的增益值,配合量感略多的低频,实现了很合理的亮度,同时也让人声和覆盖频率范围更大的乐器群组,在鲜活感和解析度上,变得比7506更强。

至于4k到7kHz,这一中高频到高频的过度区间,ANSER没有像7506那般崛起,而是适度沉陷,虽说牺牲了一点泛音,但也大幅削弱了齿音,而考虑到它在高频和超高频(6k到1.5kHz)仍有相对更强势的崛起,实际它中高频乐器的泛音仍有较理想表现。也就是说并不太缺高频量感。

最后,由于低频和中高频的增益都稍微突出,这让它的“横向”声场并不会显得很大,整体比较接近于一个“中远景成像”。而受益于超高频的强势,它在这种成像风格下,又给出了一个很不错的纵深和垂直空间。总得来说,称得上是拥有一个较为规整的声场。

总之,ANSER糅合了“冷静与亲切”两种味道,像是一个非常“干净”的氛围型头戴耳机。

(补充:ANSER貌似较多的低频,确实因为钛镀层变得“清晰”不少,低频轮廓非常明晰,毫无糊感。)

与索尼当年的MDR-1AM2对比,ANSER的左右声道一致性更好,密度更高,高频无刺激,极高频延展相对更明显,低频速度感也更好些。唯独欠缺的是,由于耳机里里外外的材质更好,导致“重量”增加,没法做到像1AM2那般轻盈。

图为SONY MDR-M1频响曲线

与SONY MDR-M1对比,M1的人声明显偏远,偏暗,且相对单薄,中高频亮度也偏低,整体听感是非常干净、稍闷、略乏味,很耐听,高频很透明,欠缺动态。

摘下M1,再戴上ANSER,音乐性“骤增”。

ANSER有着更高密度的低频和中频,更亮丽的中高音乐器,以及同样水准的泛中频纯净度,此外,动态也更好,更适合表现某些燃曲的爆发感。

ANSER确实赋予了人声和乐器更多一点的美感。差异和不足是,ANSER没有MDR-M1那么卓越的极高频。毕竟后者对人耳感知不到的频域做了更大的探索,是更为理想的录音师工具。

综上,SIVGA ANSER是现阶段,市面上很少见的,能把重低音和纯净度兼顾得非常好的头戴类耳机。如监听器般透明,又有着超越监听器的动态和乐感。

适合喜欢明亮,但又畏惧高频刺激性的发烧友选择,也适合注重低音量感,但又需要很清晰中高频细节的杂食型爱乐者选购。再就是,它也非常适合“纯音乐”爱好者,原因是它拥有很黑的背景、优秀的瞬态和密度,这有利于弹拨类乐器的瞬时响应。

最后的最后,到手建议煲机50小时以上,越长越好。搭配方面,由于它声音很“透明”,尽量别选“蓝牙耳放”或“信息量”不那么高的过于老旧的播放器。

——————

补充对比下FIIO FT1 PRO,这款也是新品,和ANSER差不多的价格,不同的是,FT1 PRO内置平板单元,有着更大的耳罩和更大的重量,更适合在固定位置听。

易推性方面:FT1 PRO在平板耳机中算是比较高的,但与ANSER对比,仍有落差感,后者灵敏度高出大约5dB。

频响和声音:FT1 PRO更柔和,偏暗,厚实度非常高,重心略偏中下,横向声场在大推力设备下会很好;SIVGA ANSER明显更通透,3kHz亮不少,更适合表现大部分中高频乐器、人声口型以及游戏作战时的方位感,横向声场不错,略胜MDR-MV1,但不如FT1 PRO。

总得来说,听FT1 PRO,就像是在宽敞而温暖的木屋里,而ANSER就像用录音室监听耳机听流行。前者柔和、结实,后者微凉、透明。

来源:大perso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