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 Performer -摘要:在人民日报两会面对面的访谈里,陈丽君和蒙曼谈起了越剧和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蒙曼说,戏曲文化的复兴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角儿,因为角儿的意义是精益求精。第二个是创新,创新可以吸引观众不断地往前走。这样最扎实的和最新锐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对的。
角儿
在人民日报两会面对面的访谈里,陈丽君和蒙曼谈起了越剧和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蒙曼说,戏曲文化的复兴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角儿,因为角儿的意义是精益求精。第二个是创新,创新可以吸引观众不断地往前走。这样最扎实的和最新锐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对的。
上一篇讲过了创新,那么来谈谈角儿。
角儿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能被记住的角色背后,是一个愿意燃尽自己的演员。当然,越剧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大前辈,每个人都是角儿。 我心里的角儿,就是陈丽君。
陈丽君
我对陈丽君的溢美之词可以说一天一夜。第一是她的赤诚,第二是她的热爱,第三是她的全情投入。从 13 岁开始学习越剧,越剧就是陈丽君的生活。直到两年前《新龙门客栈》的出圈,陈丽君才作为一个越剧女演员被广大观众知晓。在那之前她已经默默跑了六年龙套,但仍然在每一场演出、每一次练功时倾尽全力,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辞。她说过,一旦认定一件事,就会付出她的全部。
作为一个越剧演员,陈丽君能在众多质疑声中参加娱乐圈综艺而坚定自己宣传越剧的信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陈丽君在面对两会的访谈时曾说道, “ 作为青年演员,要去不停地尝试和融合,去扩大关注度,把非戏曲观众的关注带到戏曲上,引起人的兴趣。 ” 所以她去参加《乘风 2024 》,在各大晚会上表演越剧,在所有社交媒体账号上力所能及的分享戏曲的有趣之处,她用尽全力宣传越剧,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事情。
然 而,好多人似乎都在等着陈丽君 “ 抛弃越剧 ” ,可是她从来没有。每个人都对她说,要保持初心,保持清醒。可是,她一直没有变过。
-My Grand View Garden- 我的大观园2025年注定是有所耕耘,有所收获的一年。陈丽君在排练她主演的《我的大观园》时,说:
我的一切都是为这部戏让位的,为贾宝玉这个角色,我拼尽全力,如果有一份力没出,我都会觉得遗憾。
——陈丽君
陈丽君
《我的大观园》是一部从《红楼梦》中长出、却又不完全属于它的越剧新作。它以宝玉的视角出发,用“溯回”的方式重组那些曾在大观园里发生的一幕幕往事。就如同君君讲的一样:“我(贾宝玉)站在故事的开头,望向故事的结尾。虽然已经知道每个人的结局,可我还是想回去,回到最美好的那些瞬间里。”
Cr. TheRealSome (weibo)
这部剧的叙事逻辑不是线性的,也并未全部跟随原著,而更像是一场梦中人的回望。陈丽君饰演的贾宝玉,既有少年人的活泼跳脱,也有成长过程中的迷惘与坚定。宝玉的溯回从元妃省亲时的盛极转衰开始,到结识并相助柳湘莲蒋玉函的少年友谊,直到宝玉因相助蒋玉函而被父亲因“仕途经济、宦海学问”几乎打死、宝玉从梯式舞台一层层滚落时,这具象化的痛苦又何尝不是一个永远不背叛自己的贾宝玉呢。
Cr. TheRealSome (weibo)
剧情再一转,是宝黛读西厢定情。我不免想到原著情节里,宝黛之间最肺腑情真的一句表白,其实很简单而模糊,宝玉对黛玉说不出别的,只说一句“你放心。” 而「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婉转心思,也只在说不出的一瞬。《我的大观园》里延伸了这一段剧情,是非常甜的一段。
下一幕则是大婚和哭灵。程高本的剧情虽然烂,但很适合在舞台表演。宝黛钗三人的命运共同交织在舞台上,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一缕芳魂离埃尘”,薛宝钗也并不因为嫁给宝玉而欣喜,面上全是忧伤。贾宝玉则发现新娘并不是林黛玉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她的逝去。
Cr. TheRealSome (weibo)
这一幕的舞台设计极美,屏风式的阶梯舞台被分成两个部分,黛钗一上一下,而中间是身穿大婚礼服的宝玉在意识到发生什么了之后的一瞬间,换上了白色丧服。陈丽君在这一段的表演非常沉浸投入,那样失去的痛苦,令人无助的心碎,都悉数通过表演传递到观众的心里。
最近《我的大观园》终于发布了巡演消息,虽然到目前为止表演不到十场,但已经场场爆满。我很理解,因为这样的作品就是值得一看的。作为观众本身,我们只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好的作品就是大众化的,那是能让人轻易理解的美。
演员本身也在精益求精。陈丽君对《我的大观园》的用心程度自不必多说,她一遍遍打磨,推敲,排练,才得以让一个情不情的贾宝玉在舞台上完美体现。我相信其他演员也是如此,而这部剧更是凝结了太多幕后工作者的心血,不光是导演、编剧,还有一同营造整体舞台的所有人员。这样的戏,当然是要剧场见的。
-Fans- 当局者迷相信大部分年轻人作为越剧的新观众,了解越剧的渠道主要在自媒体和演员本身,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喜欢一个人”是通往“喜欢一整门艺术”的第一步,我相信有许多年轻人像我一样,在看了陈丽君等年轻演员主演的剧目后,会想要去了解他们眼里的越剧世界,会想要体会分辨越剧更精巧的细节之处,会去看一些更经典的版本和更久远的故事。
Cr. TheRealSome (weibo)
我自己也因为遗憾不够了解越剧的唱腔和旋律,会自己找一些越剧的赏析解说,也会阅读更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研究。虽然这个世界只要有“追星” 这件事就必定有很多乌糟糟的人群争论不休,但我相信也会有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只是因为兴趣而不断地了解越剧本身。
这一段时间一直拖着没有写越剧,是因为我不由自主地当局者迷。投入当然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屏蔽。我偶然听到其他的理性声音,又会痛恨自己难以抽离,为什么不按照他人的标准,他人的广阔眼界,他人的所谓客观审美,去体会自己的“喜欢”。可是我的喜欢,本身就带有选择性。我的爱,本身就是因为陈丽君而起。
我不是什么追星的狂热玩家,但也不陌生。我曾经喜欢过很多很多的人,我一直觉得追星这件事,倘如两方足够敏感又心甘情愿的话,其实是对两方的修行。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任何人,所以粉丝眼中的偶像,大概率是一种构建出的形象,而偶像明星眼里的“粉丝”,大概也只是模糊的人群和不断增加的数字。他们面对着那么多粉丝,如同面对着空无一人的墙壁。
大约我们互相都在彼此支持,虽然两方在本质上都很虚幻,但我们在虚幻中获得了快乐。在这期间,不要丢失边界感吧。不要丢失自己。作为粉丝的我和作为偶像的他们,都不要丢失自己才行。
-Audience- 观众虽然如此,追星是有间隙的。无论粉丝多么狂热的沉迷,总有一个时刻能允许自己休息。我现在就处于这个间隙,所以能够又一次反思 “我可以成为怎样的越剧观众”这个问题。
越剧需要怎样的观众?我无奈又想笑,这样的事情为什么需要观众自己来谈论?难道不是观众喜欢什么就去看什么吗, 优秀的作品自然能吸引观众。
如果讲一些不知深浅的文科黑话,那么观众的身份在本质上是文化的消费者。我们用金钱、流量、时间、注意力去换取娱乐与满足。 米歇尔 · 福柯提到的 “ 微观权力论 ” ,强调权力并非仅存在于国家、法律等宏观结构中,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如果说观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那么观众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始终在行使自己的观看权力。
观众的选择、反馈和传播行为,实际上参与并影响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他们的支持和反馈,能够部分地影响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决定哪些作品获得关注。 因此,观众在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在参与文化的共建。虽然观众的力量远没有那么决定性,也不会参与任何重要决定,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去表达自己的热爱和立场。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讲,我们平时看越剧、刷短视频、转发片段,很多时候是在“消费关于越剧的文化”。花钱买票、刷时间刷流量,本质上是用注意力换一点娱乐和满足。
权力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中。我们怎么看、我们喜欢谁、我们转发什么微博,本身就是在表达一种立场。观众的“打call、评论、拉人入坑”,都会影响哪些剧火起来,哪些演员被看见,甚至影响剧目未来长成什么样。所以我们作为观众不是“只是看看而已”,我们也作为 众多因素之一 在参与决定这个文化要走向哪里。
但是,谈论这件事不免有点危险,粉圈政治嘛。但还是要说,不说不快。常常看到“粉丝和观众”在吵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差别吗?这样二元的对立根本不应该存在。每每想要写点什么关于越剧的内容,总被一种身份政治拖着犹豫了。粉丝和观众本来就是一体的,我时常困惑,都看着同一台戏,怎么能分出如此多的高下。
人有喜好,自然有偏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或许粉丝可能更关注“人设”“cp感”与戏外演员的个性本身,观众则注重内容、表达与舞台艺术本身。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共存的一体。“观众”与“粉丝”是文化参与者的不同身份表达。
我从陈丽君的“粉丝”走向越剧广泛“观众的一员”这个过程中,也不觉得身份变了,只觉得这两个身份从一开始就是一体的。我喜欢着陈丽君,又因为她对越剧的热爱而去钻研越剧本身,尝试欣赏其他优秀的演员和作品。这本质上是多一个角度去爱,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戏。
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存在一种“理想的观众”。看戏时,人可以被内容打动,可以对演员产生情感联结,这都是合理真实的观看感受,我们都在真诚地对越剧的内容、表演、人物产生回应。我想,越剧值得这样的深度参与,不论什么身份,越剧都值得一种更丰富的观看方式。
-Social Norms- 观剧日常诚然,观众是需要被慢慢培养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戏曲走进大学、走进校园,才真正接住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情绪和想象力。越剧当代的发展过程,本身也在重新定义“观众”的可能性。
但同时,越剧要足够好看。我们谈论的重点不应该是“谁更红”,而应该是“戏好不好看。” 剧目的质量、演绎的方式、专业切磋和艺术创新才更应该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而不是那些廉价的炒作与情绪内耗。
也许理想的状态是,“看越剧”可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观众们不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猎奇而去看戏,而是自然地把越剧融入到日常生活里。 某天或许我们可以和朋友聊起: “ 你最近看什么戏?你喜欢哪个演员?你怎么看这个剧情? ”—— 当越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对话里,它才有机会从 “ 小众圈子 ” 走进更广阔的 “ 公共话题 ” 。
真正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属于越剧和更广义戏曲的 social norm (社会规范) —— 一种被广泛认知、被默认为 “ 这也很正常 ”“ 这也很好看 ” 的文化氛围。可能说 social norm 有些过了,但我想看戏是可以成为一种年轻人文化生活上的 “ 习惯 ” 的。就像现在大家觉得看电影、追剧、读小说、听 Live ,看展览很正常,将来看越剧、听越剧,也可以是朋友之间一句 “ 走吧,一起去看戏 ” 的日常邀约。
我认为看戏不应该是某种高深、遥远、必须正襟危坐的“传统”,相反,它是一种可以自然出现在生活里的东西。一种文化形式一旦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有了生命力。在建立 social norm 的过程中,更多人会知道看戏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娱乐”。
你可以不懂唱腔、不懂行话,但你可以被它的情节打动、被表演吸引、被舞台的美感抓住。你愿意看、愿意聊、愿意推荐和分享,就已经是某种参与。Social norm 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需要观众一次又一次地 分享、表达和讨论 观演体验,正是在这些轻松自然的对话中,越剧才真正有机会“活在人群里”。
-Dreamlike- 尾声为爱发电将近两万字,终于写完了关于 “ 看戏 ” 的所有我想说的内容。 有很多时候感觉在写科普,在写文献综述,也有很多时候在写多元化情感在戏曲中的不同呈现。当然,我也写自己的情感和记忆。
看戏这件事还是美好的,走进剧场,就能短暂地远离俗世,沉浸在剧情中,短暂地做一会儿梦,体会另一个世界。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真正的诗,逃逸。”
或许看戏就是这样浪漫的逃逸。
来源:清闲的精灵AdPfH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