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调查,在过强或过弱光线下学习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比在适宜光线下学习的孩子高出 30%。过强的光线,比如直射的太阳光,会刺激孩子眼睛,使瞳孔持续缩小,增加眼睛调节负担。想象一下,在烈日下看书,眼睛是不是很快就会酸痛流泪?而光线过弱,像昏暗的角落,孩子为了看清书本
光线环境至关重要
据调查,在过强或过弱光线下学习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比在适宜光线下学习的孩子高出 30%。过强的光线,比如直射的太阳光,会刺激孩子眼睛,使瞳孔持续缩小,增加眼睛调节负担。想象一下,在烈日下看书,眼睛是不是很快就会酸痛流泪?而光线过弱,像昏暗的角落,孩子为了看清书本内容,眼睛会不自觉凑近,长此以往,眼轴容易拉长,引发近视。孩子夜间读写时,最好使用可调节色温的读写台灯,将色温调至 4000K 以下,同时打开房间顶灯,保证整体光线柔和均匀。
动态环境下用眼危害大
走路时、晃动的车厢内,都属于动态环境。有研究表明,在这些环境下看书、看手机,眼球需要不断调节聚焦,比在静止环境下用眼,眼睛更容易疲劳,近视风险增加 25%。孩子在乘车时,身体随着车辆晃动,书本或电子设备与眼睛的距离不断变化,眼睛的睫状肌就得频繁调节晶状体厚度来对焦,这就像一直让肌肉快速收缩舒张,很快就会疲惫不堪。所以,一定要杜绝孩子在这类环境下用眼。
电子屏幕环境需警惕
如今,电子产品充斥在孩子周围。3 岁以内婴幼儿,其眼睛还在快速发育阶段,视网膜等结构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会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数据显示,3 岁前频繁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比不接触的孩子高出 50%。3 - 6 岁幼儿,也要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单次时长不要超过 15 分钟,每天累计不超 1 小时。使用电子屏幕学习 30 分钟后,要休息远眺 10 分钟。孩子使用电脑时,选大屏幕台式电脑,用较大字体,播放窗口放大,观看距离保持在 50 - 60 厘米以上,屏幕中心位置在视线正中偏下;看电视则尽量在 3 米以外,条件允许就在 5 米以外观看。
读写姿势错误影响大
正确的读写姿势要做到 “三个一”,即 “一尺一拳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远(约 33 厘米),胸离书桌一拳远(约 6 - 7 厘米),手离笔尖一寸远(约 3 厘米)。可现实中,很多孩子弯腰驼背、趴在桌上写字,眼睛离书本特别近。长期保持错误读写姿势,会改变眼球的受力状态,眼内压力分布不均,促使眼轴逐渐变长,进而引发近视。相关研究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比姿势正确的孩子高 40%。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保持正确姿势,比如可以在书桌上贴个小提示标签。
用眼时长不合理危害深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睛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就像一根橡皮筋一直紧绷着,会逐渐失去弹性。近距离用眼 20 分钟后,应停下来远眺 20 英尺(约 6 米)处至少 20 秒,这就是 “20 - 20 - 20” 护眼原则。但很多孩子一写作业、一看书就是一两个小时不停歇。有数据表明,连续近距离用眼超 1 小时的孩子,出现视疲劳的概率高达 80%,长期如此,近视风险大大增加。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个定时器,到时间就提醒孩子休息远眺。
缺乏户外活动不可取
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增加眼内多巴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促进眼球正常发育并抑制眼轴变长,是防控近视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儿童、青少年应坚持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 2 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 14 小时。然而,现在很多孩子课余时间都在室内,要么写作业,要么玩电子产品。调查显示,每天户外活动不足 1 小时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是户外活动超 2 小时孩子的 3 倍。哪怕是阴天,户外活动对近视也有防护效果。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到户外玩耍,像打羽毛球、踢足球等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预防近视。
除了坚持 “两不要” 原则,定期给孩子做视力检查也很关键。从孩子出生起,就应定期接受规范眼部检查。《0 - 6 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规定,0 - 6 岁儿童应接受 13 次眼保健服务,其中新生儿期 2 次、婴儿期 4 次、1 至 3 岁幼儿期 4 次、学龄前期 3 次。幼儿园、小学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视力筛查。一旦发现孩子视力异常,如远视力下降、视物眯眼、皱眉或歪头、视力筛查结果异常等,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查。一旦确诊近视,应及时科学干预,通过配戴合适的眼镜等方式矫正,延缓近视进展。
来源:筋骨健康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