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Hand poked white ink tattoos by Arty Dick 大家好,我是珍珠老师。很久以前我就发现,真的有好多好多学生喜欢用身上的“伤痕”做作品集图像。这样的可视化我不反对,但也绝不支持啊,并且我在上一篇给出了几点原因分别是「特殊性缺失」、「作品的泛化」、「传播性弱」的问题,但可能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4.容易沉溺/ 我们要了解一点,就是我们找到了某个伤痕的图像,就很容易出现一种非常容易在作品集中出现的情况:「被图像限制,不再去思考其他的视觉方案」,这个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反复使用血迹、划痕、红色滤镜等视觉符号,然后就仿佛属于是拥有珍宝一般,但其实很容易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所以做之前好好想想这个项目是不是只有这个选择?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5.痛感消费转变为情感的转译/ 这里的更好的选择指的就是,对于「情感的理解」,因为很多这类型的项目的核心大部分都围绕着创伤、伤害、家庭、关系、教育等等这类型的选题,你可以看到这类型的选题内所能够找到的可视化的元素还是非常多的比如破损的日常物件、诗句、墙壁、特殊行为动作去进行表达,大部分的时候“伤痕”并不一定是最优解。 所以这根本的底层逻辑就是把“痛感”变成“质感”——不是强调你有多痛,而是你如何去理解、解构、转译你的痛楚,这样作品才会有力量,而不是变成“痛感消费”。 6.视觉的雷同/ 其实说到底,包括珍珠老师我一直在用不同的点去做highlight的根本依旧是「避免视觉化的雷同」,那些红色的的那种形状装置等等真的很容易撞视觉,在整个圣马丁CSM的毕业展中,纯艺术、服装、视觉传达类似的作品真的我看到的太多,因为很多人会把“伤痕”当成一个作品集终点,好像把伤口拍出来、摆出来、放出来,做出来就已经完成了创作,但其实伤口更应该是作品的起点,但本质还可能是一种对身体的反思。摘要:*图片来源:Hand poked white ink tattoos by Arty Dick 大家好,我是珍珠老师。很久以前我就发现,真的有好多好多学生喜欢用身上的“伤痕”做作品集图像。这样的可视化我不反对,但也绝不支持啊,并且我在上一篇给出了几点原因分别是
来源:慢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