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华县稳扎稳打抓实转移就业 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01:21 2

摘要: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深刻把握就业帮扶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始终坚持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深刻把握就业帮扶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始终坚持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

一、以稳当头,全力夯实就业基础。聚焦全县八大重点产业,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全县重点工作抓好落实。一是抓帮扶监测明底数促稳岗。严格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组建县、乡、村、组“四级”稳就业数据动态信息员采集队伍,健全完善重点项目、企业、合作社等用工数据台账和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台账,健全完善“即时快招”服务模式,定向定岗推介工作岗位,截至目前,通过直播带岗、招聘启事等为359户县内企业推荐岗位2008个,精准服务促就业1810人。二是抓精准服务扩通道促就业。全面落实落细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目前,全县完成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1万人,完成任务数的102.17%,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0.23万人,完成任务数109.52%;健全完善县乡两级返乡人员就业创业窗口、服务站,主动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帮扶等“一站式”服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3期1222人(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620人次);认定15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904人,其中脱贫人口236人,累计支付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资金39.9万元。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多领域就地就近就业。细化了(重点产业吸纳一批、特色产业推动一批、农业产业联动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创业扶持增加一批、政策兜底稳定一批)“六个一批”稳就业具体措施和10条优惠措施,着力提升稳岗就业工作组织化水平,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可新增就地就近就业8000人以上,就地就近就业达65%,“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稳就业典型做法被央视报道。

二、以培为基,全力夯实就业保障。围绕培育“品牌”、培树“乡企”、创新“就业”模式全力夯实就业保障。一是培育“南华菌工”劳务品牌稳就业。按照“树一个品牌、富一方百姓”的思路,通过拉长“菌”链条,擦亮“菌”名片,发展“菌”经济,高标准建成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7个8140亩,菌山承包累计面积达52.32万亩,推进全县衍生出121个野生菌合作社、14户野生菌加工企业,其中:4户为“省级龙头企业”,3户为规上企业,餐饮市场主体373户,带动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推进约12万人次参与野生菌生产经营,带动了1.2万人增收,“南华菌工”劳务经济收入达4.5亿元,真正让群众实现留在家乡打“菌”工、赚“菌”资、成“菌”业。二是培树优质企业稳就业。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联动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招引头部企业带动、招引优势企业联动等实现稳就业,引进江苏品品鲜等头部企业,示范带动35家企业(合作社)900余农村劳动力种植食用菌稳就业,人均增收2.4万元;引进四川饭扫光集团开展萝卜干等食品加工,助推全县萝卜种植达12万亩,带动899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种植 4104亩,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三是创新渠道稳就业。通过“招小商”稳就业,促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小、吸纳劳动力强的小企业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稳就业。目前,全县共建设家门口务工车间45个,带动就业2826人,南华籍外出返乡典型代表朱照福创办的南华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稳定吸纳用工123人,其中脱贫人口25人;丁兰英创办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了2028名(其中脱贫人口650人)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三、以技为要,全力厚植建设优势。围绕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目标,组织开展多形式、多专业的技能培训,结合“楚雄彝绣”、“南华菌工”等围绕全县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一是培训匠人带就业。充分发挥大师、匠人引领示范作用,以师带徒等小时,助推技能人才培养促就业。南华县累计认定省级乡村工匠3人,位居全州第一,州级乡村工匠5人,县级乡村工匠8人,列入后备人才库15人,建成乡村工匠工作站1个。培养推送了丁兰英、李文敏等9名彝绣行业的领军人才,其中由“彝乡名匠”提升为“兴滇英才”首席技师1名、“南华名匠”8名,“丁兰英技能大师工作室”师徒传承团队达86人,通过团队培训学员达17000余人次,带动3882名农村劳动力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就业,帮助1879人特殊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领军人物的引领带动。二是技能提升稳就业。成立全州首家南华至善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民族刺绣、缝纫工、彝族手工刺绣工艺制作培训及考证需求,助推培树一位彝绣领军人物、打造扶持十户以上彝绣重点企业、推选评定百名“南华绣匠”、培养培训千名绣娘的思路,发展彝绣产业刺绣能手2360人,共3780户2万多人吃上了“彝绣饭”,占南华人口的十分之一。三是新兴技术引就业。依托“菌”科技,提升“茶”价值,强化技能人才吸引,成立“菌”产业院士及院士团队工作室1个、各类科研站所6个,助推鸡枞菌等林菌、林菜仿野生规模种植,带动1150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定茶园面积,打造标准化茶园2000亩以上,建成1万亩优质茶园示范基地,实施3万亩茶园改造提升,带动 535 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种植 2816 亩,户均增收 5800 元以上。

下步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技能培训精准发力,创业带动效应凸显,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持续压实工作责任,以稳岗就业有力举措有序助推巩固、拓展、衔接、振兴各项工作。一是将聚焦政策落实,拓宽稳岗就业新渠道。严格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政策帮扶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与引导作用。二是将深化劳务协作多渠道拓展岗位,要积极搭建平台畅通外出务工渠道,要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拓宽就业供需对接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脱贫劳动力提供更多兜底就业机会。三是将持续优化服务,激活公共服务新动能。持续做好外联协作拓增量、内建平台优服务,依托龙头企业搭建灵活就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丁兰英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南华菌工”省级劳务品牌优势,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与岗位适配度,推动“技能增值”向“就业增收”转化;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搭建高效对接平台,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不返贫。(南华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总指挥部办公室 中国城乡经济网记者杨德祥)

来源:酷妹农村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