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上,相关部门明确指出,汽车企业必须深入理解并遵循最新的政策通知,全面开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验证,清晰界定系统功能的边界,并制定有效的安全响应措施。企业被严禁夸大或进行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告知义务,确保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提升智能网联
近期,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重要会议,会议核心聚焦于汽车生产企业在推广辅助驾驶技术时的责任与规范。
会上,相关部门明确指出,汽车企业必须深入理解并遵循最新的政策通知,全面开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验证,清晰界定系统功能的边界,并制定有效的安全响应措施。企业被严禁夸大或进行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告知义务,确保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能。
会议纪要还透露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禁止公开测试,不允许将用户作为测试对象,以及规范宣传用语,避免使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同时,要求企业减少频繁的OTA更新,加强版本风险管理,确保充分验证后再应用于车辆。
在此次会议召开前不久,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发布了一篇普法文章,指出近期多起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分析了事故背后的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存在偏差,误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
文章进一步强调,虚假宣传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刑法,相关责任人将面临法律制裁。这一连串的动作,对于当前急于求成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公安部与工信部的联合行动,为快速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踩下了紧急刹车。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车企已迅速调整宣传策略,统一将“高阶辅助驾驶”作为唯一描述,以避免误导消费者。这一转变背后,是行业内对辅助驾驶技术认知的深化,以及对安全责任的重新审视。
然而,回顾过去,不少车企高层在公开场合虽强调“智驾”现阶段仅是辅助驾驶,驾驶人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但在实际直播演示中,却往往给人以车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错觉。这种宣传上的模糊界限,导致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引发了一系列交通事故。
小米汽车作为新兴势力,其营销策略和辅助驾驶技术的推广,一度让整个汽车行业陷入流量争夺的漩涡。但如今,小米汽车也因一起涉及辅助驾驶的事故,成为了揭开行业虚假宣传面纱的关键角色。
进入2025年,中国车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似乎每家企业都急于推出高阶智驾技术,以免被贴上落后或不入流的标签。然而,几起因不成熟技术导致的悲剧,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面对价格战后的利润压力,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了车企们寻找新增长点的突破口。然而,车企在拥抱新技术时,若只是急于回血,将不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甚至将用户视为测试对象,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生命的极大不尊重。自小米汽车事故后,众多车企开始调整宣传策略,将“安全”置于首位,这不仅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