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位多、指示清晰,不用排队,印象大有改观!”本月15日上午9点半,市民孙先生陪父亲就诊。由于已预约,他们乘电梯,直接来到8号楼诊区。在自助终端登记后,护士很快办好住院手续,并指引检查。在病房安顿好后,他陪父亲乘电梯到1楼的影像中心,做完检查一看,才10点20
随着最后一批转运患者到来,苏州市立医院道前院区8号楼日前焕新启用。
新楼是在原址重建,不仅床位没有减少,增加了设施设备、优化了住院环境,住院、检查、手术等都在一幢楼里完成,还增加了369个车位,让医院总车位实现倍增。
8号楼投用后,市立医院道前院区新增了369个车位。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比想象中还要好”
“车位多、指示清晰,不用排队,印象大有改观!”本月15日上午9点半,市民孙先生陪父亲就诊。由于已预约,他们乘电梯,直接来到8号楼诊区。在自助终端登记后,护士很快办好住院手续,并指引检查。在病房安顿好后,他陪父亲乘电梯到1楼的影像中心,做完检查一看,才10点20分:“以前差不多要忙活一天,现在不到1个小时,效率也太高了!”
市立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臧蔚介绍,道前院区8号楼老楼建于1984年,主要用于住院和手术,使用了36年。孙先生说,父亲今年74岁,由于要看慢性病,常到市立医院。老楼因设施陈旧有很多不便,老人就很盼望新楼启用,“现在来看,比想象中还要好”。
8号楼内,医生的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市立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沈军长期在老8号楼工作,对这里充满感情。他回忆说,当时病区,走廊窄、床位多,患者入住紧张,为了尽量安排更多床位,医生工作空间小,经常是几个人共用一张桌子,老楼也因此成为不少医生的美好回忆。
沈军介绍新病区的改善情况。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制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疗资源需加快科学调整、优化配置,以尽快建成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市立医院8号楼重建”项目被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当年底,正式在原址开展改造重建。
环境设施全面升级
“新楼设计时,患者实际需求就是‘蓝图’。”臧蔚介绍,新8号楼科学规划,地上5层设有泌尿、甲乳、神经、妇科、骨科等16个病区,不仅最大总床位增至630张,还设有影像、超声等检查科室。住院患者只需在预约时间到达指定区域,就能短时间内在楼里完成检查,再不用在院内东奔西跑;地下3层共1.8万平方米,规划设计了369个停车位,院区总车位增至761个。医院还在人民路新开了一个车库入口,分流道前街入口压力。配合人工指引、车牌识别、电子支付、智能寻车等服务,将有效缓解市民停车难、找车难的问题。
8号楼内,新病房宽敞、明亮。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作为外科住院综合楼,新8号楼不仅建筑更新,手术、治疗装备也迎来全面升级。市立医院道前院区手术室护士长王敏丹介绍,楼内设有1个复合手术室,整合DSA、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减少患者转运风险;15个专科手术间,配有高端手术显微镜,3D、4K腹腔镜,三维C臂和手术导航,帮助手术更精准、微创、立体、安全;预留的1个大型手术室,不久后将迎来手术机器人,进一步提升复杂手术完成质量。所有手术室都支持远程会诊与多学科协作,让手术更“智慧”。术后,患者可直接转入楼内病房,享受连续的医疗监护与护理服务,促进快速康复。
智慧设计带来温馨服务
搬进新8号楼后,不少医务人员转了一圈,发现病区安排更科学、合理。俯瞰病区,整体呈“回”字形。居中的服务台,让患者获得帮助仅“一步之遥”;外围的医疗区,有利于微风、阳光充盈病房。病区里,步道更宽,尤其是拐角角度更大,不仅方便护理、转运,疗愈环境也更温馨、开阔。
医护人员照顾患者。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医护的办公、休息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更宽敞、整洁、明亮。大家休息好了,会有更充足、饱满的精神为患者服务。”沈军说,他更期待的,是病区建设中的一个会议室——配备的显示屏与楼上的手术室联网,可以直播手术:“一方面,专家教授可以在这里开‘现场课’,结合手术直播开展示教、培训,让年轻医生‘沉浸式’学习,加快他们的成长;另一方面,科室专家可随时查看手术情况并进行指导,从而保障手术质量,促进科室的学科建设。”
病区内,诊疗要点在大屏幕动态显示。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新8号楼科技值拉满。妇科病区里,两块大屏幕动态显示床位情况、病房动态、手术计划等。病人照护要点、治疗计划,医护人员一回头,相关情况尽收眼底。市立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侯顺玉介绍,病区内设有先进的“物流高速”,确保药品等物资的畅通供应,明显提升工作效率:“信息化系统和物流系统的全面升级,让数据多跑路、医护人员少跑路,我们能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患者身上。”
以新8号楼启用为契机,市立医院妇科将迎来新发展。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制
侯顺玉介绍,在新8号楼,妇科可利用床位增至117张,将极大满足市民的个性化诊疗需求。科室将以新楼启用为契机,进一步发展微创诊疗技术、推动成立妇产医学中心,力争早日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文)
来源:引力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