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那年,母亲摔了一跤,腿脚不便后便死活不肯住养老院。我咬牙把她接到家里,本以为只是端茶倒水的差事,没想到从此开启了“24小时保姆模式”。
口述:王姐,故事由小编改编而成
退休那年,母亲摔了一跤,腿脚不便后便死活不肯住养老院。我咬牙把她接到家里,本以为只是端茶倒水的差事,没想到从此开启了“24小时保姆模式”。
每天凌晨5点,她准时敲我房门:“闺女,给我熬点小米粥,要稠的!”我揉着眼睛爬起来,发现她早已穿戴整齐,就等着看我忙碌。
中午她要看电视剧,我得守在旁边当“人体遥控器”——她要看家庭伦理剧,我儿子想看球赛,最后总得我哄着儿子:“让姥姥看电视剧,咱们用手机看球赛行不?”
最累的是夜里。她总说“夜长梦多”,半夜三点非要去阳台上“看星星”,我不陪着就哭闹:“养儿防老有什么用?不如养条狗!”邻居王婶偷偷劝我:“你这是花钱买罪受,找护工吧!”可我不敢——去年隔壁张叔请了护工,他儿子就被骂成“不孝子”,我怕母亲也这样想。
那天我重感冒发烧,实在没力气给母亲做午饭。她摔了碗筷大骂:“白眼狼!我十月怀胎养你,你就这点出息?”我蜷在沙发上发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别把自己活成她的影子。”
那天夜里,我瘫坐在医院走廊,听着吊瓶里的药水一滴一滴响,突然想通了:孝顺不是当牛做马,而是让父母活得有尊严,让自己活得有质量。
回家后,我不再事事顺从。母亲让我每天洗三次澡,我就笑嘻嘻地说:“妈,这大热天的,我帮您擦擦脸吧,洗澡太勤了容易感冒!”
然后我给母亲报了老年大学书法班,特意叮嘱老师:“老人家像个孩子,老师费心多夸夸。”结果她天天追着老师问:“我写的字比老李头强吧?”书法班成了她的社交场,再也不缠着我陪她看电视。
有天她非要给远房表弟汇5万块,我搬出杀手锏:“咱家大事得开家庭会!您掌舵,我划桨。但您可以问问表弟为啥要借钱?又打算什么时候还呢?”她才反应过来,后来打了半天电话,就再也不提这事了。
去年冬天,母亲半夜犯哮喘,我手忙脚乱送她去医院。路上她突然抓住我的手:“闺女,这些年委屈你了。”我眼泪唰地下来——原来她心里都明白。
现在我会陪她跳广场舞,但也会说:“妈,您跳慢点,等等您老胳膊老腿的女儿。”她嘴上嫌弃,脚步却放得格外轻柔。
上周她生日,我送了她一台智能手机:“以后想看电视剧,自己点播!”她嘴上骂我乱花钱,转头就学会了发朋友圈:“闺女买的手机真好使!”
1. 孝顺不是卖身契
我见过太多子女,把父母当“老祖宗”供着,最后累垮了自己。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全天候伺候,而是看到子女活得精彩的能力。就像小时候我们摔倒了,父母不会永远抱着走,而是教会我们如何自己站起来。
2. 适度的“叛逆”是孝顺
父母不是完人,他们也会犯糊涂。我母亲总爱囤积塑料袋,我不再唠叨,而是买了个分类垃圾桶:“妈,您负责分拣,我负责倒垃圾!”她现在逢人就夸:“这法子比骂人管用!”
3. 爱是流动的河
上个月我住院,母亲颤巍巍地熬了三天粥送到医院。护士都夸:“老太太真爱女儿!”她却理直气壮:“我闺女给我换过尿布,我给她熬碗粥怎么了?”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孝顺,不过是两代人互相成全的暖。
如今我65岁,母亲88岁。她依然会挑剔我懒,但我学会了“左耳进右耳出”;她还是会干涉我生活,但我懂得“选择性耳聋”。
前几天同学聚会,老李哭诉:“我妈临走前说‘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养了你’。”我在心里默默说:谢谢您,妈妈,让我懂得——爱不是互相捆绑,而是彼此目送着走向更开阔的人生。
最后送所有子女一句话:
“父母需要的是子女,不是奴隶;子女渴望的是父母,不是债主。愿我们都能在孝与顺之间,找到那条让两代人活得舒坦的路。”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情含爱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