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安全警钟长鸣,官方出手能否让车企“减速”前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09:02 2

摘要: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警钟频频敲响,促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多条高速公路上,醒目地挂起了“关闭辅助驾驶”“谨慎使用智能驾驶”的警示横幅,提醒过往司机注意行车安全。

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警钟频频敲响,促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多条高速公路上,醒目地挂起了“关闭辅助驾驶”“谨慎使用智能驾驶”的警示横幅,提醒过往司机注意行车安全。

这一连串的安全事件,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专题会议。会上,相关部门强调,汽车企业必须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验证,明确界定系统功能及其安全响应措施,严禁夸大宣传,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告知义务,承担起确保产品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

业界观察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似乎为近年来智能驾驶领域的“狂飙突进”按下了暂停键,让其得以稍作喘息,反思前行。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晶,被视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众多车企纷纷加大创新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带来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挑战,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尚未经过长期检验的智能网联汽车。

近期,广东云浮市交警查处的一起智能驾驶辅助下超速驾驶并睡觉的案例,更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事实上,类似驾驶员在智能驾驶辅助开启后剪指甲、玩手机、听电子书甚至睡觉的现象并不罕见,这些行为将“智能辅助驾驶”误解为“自动驾驶”,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根据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技术被划分为从L0到L5的六个等级。目前,我国无人驾驶技术仍处于L3级的试点阶段,而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仅达到L2级,仅能作为辅助驾驶工具。换句话说,“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并不等同于真正的“自动驾驶”。

尽管车辆用户手册中已明确标注了这些概念,但消费者往往因为说明书过于冗长而忽视阅读,导致对智能驾驶系统的理解模糊。车企虽然履行了告知义务,但行车安全关乎生命,仅凭驾驶员的“自觉”显然不够,车企也不能仅仅依靠一本“说明书”就对安全问题“免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车企在新品宣传时,故意混淆自动驾驶的分级概念,夸大辅助驾驶的性能,诸如“边开车边开会”“百万销量0自燃”“智能驾驶长途无忧”等夸大其词的宣传语频现新车发布会。同时,一些自媒体和营销号也不负责任地传播“智能驾驶时双手可以脱离方向盘”的错误观念,进一步误导了消费者。

此次工信部发布的公告,明确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给智能驾驶宣传“降温”,让消费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产品的真实功能。智能驾驶不是“炫技”的舞台,而是需要保持敬畏之心,回归产品的使用本质,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推动整个行业从无序竞争走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