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愈发供不应求。要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服务,亟需对该领域进行系统性重构,而AI技术的崛起能为人类提供大量、即时、全方位的心理守护,但也伴随着双重风险。近日,《财富》杂志刊发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桑德
随着现代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全球范围内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愈发供不应求。要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服务,亟需对该领域进行系统性重构,而AI技术的崛起能为人类提供大量、即时、全方位的心理守护,但也伴随着双重风险。近日,《财富》杂志刊发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桑德拉·马茨(Sandra Matz)的文章《人工智能会改变心理健康护理的未来,但也伴随巨大风险》(AI Could Revolutionize the Future of Mental Health Care, But It Comes With Big Risks),对此进行了分析。
心理健康工作者供不应求
当下美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心理健康危机——逾五分之一的成年人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仅有不到半数的患者得到了专业心理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这种供需失衡更加触目惊心:平均每位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需面对超万名服务对象,且此数值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美国国家卫生分析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至2036年全美还需6万名心理健康从业者才能满足国内需求。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据估计,到时从业者数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有可能锐减逾万名。
想要破解这一困局亟需一场行业革命,即需要对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进行系统性重构。而AI技术或将成为此次破局的密钥。比如,借助AI技术推动普惠化服务,摒弃“一刀切”式的诊疗模式,进而引领行业从被动治疗急症转向构建主动预防体系,由此打造出更具个性化的心理健康生态圈。生成式AI的突破性进展让理想照进了现实。近期统计的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I心理健康市场规模已突破9.21亿美元,预计未来将以30.8%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至2032年将形成千亿美元级的市场规模。
AI护理:实时监测与心理干预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成为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是因为其具备监测、干预人心理健康的双重能力。以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为例,这些设备内置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控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包括甄别睡眠紊乱、社交恐惧、熬夜刷屏等异常行为。因此我们可利用开放式AI构建适合自己的预警系统,使其在本人行为出现状况时,向本人或预先设定好的医生或监护人发出提示。
除了实时监控,AI能通过算法模型找到最佳的干预或治疗方案。这类似于网飞公司(Netflix)向用户推荐电影的算法,其能通过整合用户的心理特征、社会经济环境、既往治疗记录等数据,在千万级案例库中找出最优干预方案。这种基于个体的精准推荐突破了传统“试错疗法”的局限,使行为干预的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生成式AI的崛起彻底重构了心理疾病的诊疗场景,如其用智能屏幕取代了治疗师,用数字空间替换了诊疗室里的沙发。五年前,心理健康程序的交互模式仍停留在较为程式化的阶段,且其与人进行对话的流畅度也十分有限。2022年末,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ChatGPT后,这一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的AI治疗师,现已具备在循证科学的基础上展开共情对话的能力,其情境感知与情感共鸣的水平已非常接近人类治疗师。
其实,AI并非要取代心理健康专家,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人机协同”的新范式。AI心理陪伴程序为两类群体打开了生命通道:一类是那些难以负担每周500美元问诊费的患者,另一类则是讳疾忌医的潜在患者。据统计,70%的AI心理咨询发生在日常诊疗时段之外。如在凌晨2点,当患者急需咨询帮助时,AI治疗师能即时提供情绪支持。对心理健康专家而言,AI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服务质量,并开展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更重要的是,基于AI技术的心理健康服务显然更适应年轻一代的需要。美国2022年心理健康普查显示,18—25岁的年轻人患心理疾病的比例约为36.2%,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同时,年轻人更容易接纳能改善精神健康的新科技。据统计,较之于其他年龄群体,Z世代(Generation Z,指出生于1995—2010年间的人)对AI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更高,且其更青睐低门槛、无偏见的服务平台。
警惕技术狂欢下暗藏的双重陷阱
由生成式AI驱动的心理健康革命叩响了数字疗法的大门。从文字对话到语音交互技术的跃迁,人机互动的模式逐渐向更自然、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突破,AI诊疗或将突破虚拟界面,实现实体化陪伴。(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