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干部担当作为是基础。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是应对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必须正确认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辩证
【作者简介】赵付科,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干部担当作为是基础。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是应对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必须正确认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辩证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一、正确认识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的辩证关系
激励在性质上分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二者具有鲜明的辩证性。正向激励旨在以表扬、鼓励与奖励塑造对主体行为的正强化,负向激励则以批评与惩罚等方式反方向规约主体意志与实践,共同产生不同的教育激励作用。
正向激励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负向激励规约党员干部作为的方向性。正向激励主要针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解决党员干部“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摒弃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懈怠心理,基于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采取表扬、榜样树立、奖励、容错等一系列正向激励举措,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为党员干部提供敢为的制度保障,增强其善作善为、敢作敢为的担当意识与积极性。在党员干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批评、惩罚等举措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让干部做到心中有“戒”,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个人私心贪欲膨胀的成本是什么,这种对党员干部错误行为的否定就是负向激励,以惩罚、公开批评、降级、处分等方式来限制或是修正党员干部的不正确思想与行为。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就是在提振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同时规约其行为,既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动性,又为其明确正确的行为导向,从而保证事业发展的正确航向,这是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管理效能的内在要求。
在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过程中要坚持正向激励的主导性和负向激励的保障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正向激励的面要大,负向激励的面要小,在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主导性基础上强化负向激励的保障作用,提高激励的总体效果。要坚持正向激励为主,重视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营造勇于、善于干事创业的氛围,培养干部保持正确的干事创业意识、卓越的干事本领、灵活的创新思维与推动事业发展的意识,更多以物质与精神的奖励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与干事热情,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对正确的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比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更为有效。同时,要充分发挥负向激励的保障性作用。负向激励意在从心理上使个体从想做某事变成不想做某事,对于规约党员干部行为、划清思想行为底线具有重要作用。党员干部“为官不为”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履职尽责的责任清单与考核体系、监督机制、问责机制、惩处机制等压力机制和负向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强大合力。警示、惩戒等负向激励要使党员干部对其行为准则、行为界限做到心中有数,为正向激励的实施提供基本心理前提和有益思想氛围,保障正向激励举措的实施。
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互影响、彼此支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干部管理中,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是党的激励体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彼此支撑,共同促进党员干部队伍的正向、科学发展。其中,正向激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党员干部意识观念和行为导向的塑造中居于主导性地位,负向激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影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效果。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互成就、彼此作用,共同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3页)。正向激励体系愈完善,就越是能以强烈的价值指向性引导党员干部投身于新时代强国建设实践,摒弃消极懈怠的心理,以永不僵化、一往无前的姿态干事创业。负向激励措施愈严格,越是能彰显正向激励的科学性和关怀度,削弱党员干部不正当行为的生成动机。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作为党的激励体系的两个基本面,要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明确党员干部的权利和义务、使命与担当,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全面把握新时代正向激励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员干部正向激励具有新的诉求和表达,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任务,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探索正向激励内涵意蕴的基本彰显。
正向激励是指通过奖励、表彰、晋升等积极手段,激发个体或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干部管理实践中,正向激励制度拥有不可小觑的力量。正向激励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引导功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奖励激励的作用,激发、挖掘干部干事创业的潜能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形成争上游、争先进、展才能、办好事的集体氛围。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正向激励,要考虑党员干部精神与心理需求,在对接党员干部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讲,新时代正向激励具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利益始终贯穿人们的各类活动中。如同其他行为主体一样,党员干部只有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物质需要,才能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第二,满足被尊重的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对于这些需求的满足过程就是释放激励效能的过程。是否得到尊重是党员干部极为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改革攻坚深化的过程中,如果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鼓励、被爱护,那么这种正向激励将会极大地激励干部的积极性。第三,释放正向鼓励的积极信号。党中央关于正向激励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指示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尤其对于党员干部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指引及调控作用。一系列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制度的制定完善会在党员干部队伍中释放积极信号,使党员干部感受到组织的鼓励、宽容与支持,可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激发党员干部想干、敢干、愿意干的劲头。
新时代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是面对时代改革发展现实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9页)。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一大批敢作为、会作为、善作为的“尖兵”“闯将”冲锋陷阵,勇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善于打攻坚战。但是,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改革任务、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出现一些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是推进改革的骨干,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问题,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强化正向激励,牢固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以强化正向激励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让他们在改革的吃劲岗位、重要岗位和攻坚一线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三、新时代强化正向激励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正向激励是通过奖励、表彰、爱护、鼓励、晋升等积极方式,激发个体或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我们党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不断优化正向激励内容形式,探索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的激励举措。
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为政之要,首在用人,要着力选拔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通过建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党员干部“有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同上,第126—127页)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应坚持好干部标准,以最高标准激励全党,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真正把谋改革、促发展、有实绩的干部选准用好。现实中,好干部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有的勇于改革创新,破解经验依赖;有的强于贯彻执行,抓好工作落实;有的善于通观全局,系统谋划长远;有的长于具体业务,追求精益求精……这就需要完善干部识别机制,以严格的标准、精密的尺度在全面了解、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择优,做到知人更识人,实现人才各尽其能,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上,始终从工作需要出发,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真正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施展才华的岗位上,着力营造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的政治生态。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政绩观反映了党员干部从政、干事、作为的价值取向,是党员干部关于政绩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3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18页)在新征程上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高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对有效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具有重要意义。党员干部既要加强党性修养,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与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相统一,回答好“政绩观为谁而树”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既做显功又做潜功,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让显功与潜功齐头并进;坚持既重务实又善务虚,坚持实上务虚,围绕如何更好实干理清思路,坚持虚中求实,以实干担当把总体谋划落到实处,坚持虚实结合,在正确方向上坚定前行;坚持既增强思想自觉又增强行动自觉,正确处理知行关系,做到知行合一;既注重组织引导又发挥个人主动,在外部推动与内部启发的结合中建功立业。
切实提高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本领能力。干事创业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还需要巧为善为的方法,提高能为善为的本领素养。当前,经济发展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在复杂严峻形势中应变局、开新局,一些“硬骨头”“险滩”躲不过、绕不开,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不敢为、不善为、不作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干事创业的专业本领与底气。这就需要不断培养提升党员干部的专业素养与干事本领,在保障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强化专业能力培训,注重“缺什么补什么”,优化干部培训课程,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重难点问题,聚焦涉及地区发展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要事,让党员干部从理论中学、从实际中学、从群众中学、从典型中学,克服本领恐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使党员干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前沿、最基层经风雨、攻难关,不断夯实担当作为的“硬实力”,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与自信。
积极营造鼓励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的政治生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坚持严管有尺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把故意和过失、因私和因公、违规和试错区分开来,着力消除影响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消极因素,给予党员干部敢闯敢干的底气。坚持厚爱有温度,处变不惊、艰难前行的本领绝非与生俱来,唯有持之以恒地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方能砥砺担当之心、提升担当之能,让党员干部在“想干事”到“干成事”的蜕变中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与厚爱。同时,做好表彰和宣传工作,这是强化正向激励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良好氛围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表彰优秀党员干部,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激发党员干部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此外,通过宣传优秀事迹和成果,可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党员干部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这种表彰和宣传的双重作用,有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的效果。一是制定清晰具体公正的表彰标准,增强表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严格评选程序,确保表彰对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广泛传播,提升表彰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四是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示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正向激励制度机制。正向制度护航,能够为实干注入力量。一是落实谈话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干部在改革攻坚中的想法与困难,及时将组织的支持、帮助与温暖送达一线党员干部身边,及时为干部解疑释惑、加油鼓劲;二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干部的失误进行辩证分析、综合研判,该究的坚决究,该容的大胆容,为能干肯干的干部撑腰鼓劲;三是构建起科学高效准确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平时考核全面识别、年度考核精准识别、专项考核重点识别结合起来,将优秀指标向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倾斜,在评优、选拔上树立起正向典型引领,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实干进取;四是完善激励保障制度,选用在改革攻坚、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等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让能干者能上、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真正实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制作:胡秀荣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