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与国雄兄同出一师门,且共同居住在一个县城,但各自忙,似乎彼此之间很冷淡,每逢节假日也仅仅通过微信或电话零星地联络或问候。老友相逢此刻观画倒成了次要,而饮茶叙旧的兴奋悄然在展厅里弥漫开来……
这几天朋友圈刷爆了一则消息:“笔写烟岚——李国雄山水画展”在宁德莲都美术馆已经开幕了。
虽与国雄兄同出一师门,且共同居住在一个县城,但各自忙,似乎彼此之间很冷淡,每逢节假日也仅仅通过微信或电话零星地联络或问候。老友相逢此刻观画倒成了次要,而饮茶叙旧的兴奋悄然在展厅里弥漫开来……
我们没有刻意从“展会序言”处开始参观,大家随机在临近的一幅画作前驻足,由国雄兄引领开始感受满堂的山色空蒙、水汽氤氲。
眼前的作品尺幅较小,我想应该是画家去写生途中或返回之后的创作。拐过弯就来到了主展厅,居中的《春到家山》与两侧的《仙岫雪霁》《秋山客野》画作,迅速吸引住自己的眼球。
图为《秋山野客》
我独自开始细细品读,《秋山客野》空间深邃、层次丰富,层层山脉连接于绵亘天际、满而不塞。重重叠叠的闽东山体由积墨堆砌,显得敦实浑厚,其用笔轻松、醇熟老道。实处山体结构清晰,画面中间偏左端有溪瀑穿行山谷,更兼右上侧山石层叠,忽现一抹秋日的阳光铺设其上暖意弥漫,整个画面顿时凸显苍润时分,松林间、溪瀑旁隐有房屋建筑,宛若山间乍现的一处仙境,我想这儿曲径通幽,可游、可居,一定让画家心驰神往。我正准备回头求证作者的创作感受或体悟,但还是忍住了。
图为《春到家山》
居中的《春到家山》制作风格、构思与《秋山客野》相似,几乎满幅的画面,但从其间我们感受到了范宽的“雄强”被融入画中。山如铁铸浇,水际边两山或突兀或峭壁耸直如斧劈。其画面的重量感,黑沉沉地仿佛压在你头顶,山石凹凸不同的墨色笼染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画作水韵墨章的左上端列两山,其间有一列“动车组”穿行而过,那是当年交通闭塞的闽东人民盼望已久的“温福高铁”。如今,天堑变通途,不禁勾起人们对上世纪80年代,“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那些与外面世界隔绝不畅的酸楚记忆。
图为《仙岫雪霁》
最打动我的应该是悬挂于左侧的《仙岫雪霁》,我从小长在韩城,每个老福安对出门就能望见的仙岫山感觉就如同邻居般熟悉。在相传的《韩阳十景》中有“东山雪霁”与“仙岫晴云”就在其列。我想画家也应是登临过景点,受到家乡美景的感染,而萌发了创作的冲动。
画作是画家内心情感气质的一种流露与展现,眼前画面形式饱满,整体富有激情和视觉冲击力。常常情到之处,挥毫泼墨,点染成趣,画面间应是糅合了两处景点的风光。这是对自然景物的超越和心领神会,已经超越了对单个景点题材的真实描绘,画家用画笔语言来表现内心的精神与心灵的和谐。那是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乡土热爱的心灵寄托的表达。
生长在福安难得偶遇雪景的年份,已过天命之龄的自己,从记忆间难得搜寻出雪天的情景。滚个雪球、扔几颗雪丸打个雪仗还是有的,堆雪人应是一种奢望了。但高耸的仙岫山或东山因海拔高,寒冬时节,在下雪的年份,从城区眺望雪后山头、壑间,可见仙岫山白色的银妆世界,一簇簇积雪可持续数天后方才消融。
画面中铺天盖地的灰暗色调,更有下端连绵不绝地在堆墨、撞色等技法中力求丰富的视觉效果。那些树干、枝条、石头等题材的画面,不拘于物象本身,都由有力的墨线支撑着,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既有传统笔墨魅力,又辉映着现代感。画面的上半部应是阳光漫步于雪后的草木、石块或田垄层间,行笔疾驰处,灰白飘逸,顺势舒展为周虚的墨韵,与画面下方的墨块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事实上,国雄兄的雪景是画由心生,一切表达都那么自然,在单纯中求丰富,在丰富中隐单纯,所绘之处以形写神、求真尚意。画面里传达着画家对自然之美和热爱乡土的生命情感寄托,率性、自然地呈现给大家,给观者提供了别样的一种视觉思考。
转过身,来到展厅出口前端,却是另一番景象:那画面让你的眼珠子瞬间放松下来,给人一种松弛的软塌,也许是刚才站了许久,有些累了,也许是人对绿色天然有一种亲近感,况且刚才沉迷于浑厚、古拙、赭墨主基调的肃穆中,被繁杂纠缠着、积压着,现在有一种挣脱的畅快。
《日华春色》作品描绘房舍隐林间,峰峦下、山脚边有田垄分布,层层如梯,而《晴山远画眉》则展现出春天里山脚下阡陌纵横,那一方方泛绿的旱田正蕴育着希望。透露出人们在春日里胸怀憧憬,在绿水青山间实现“金山银山”的愿景。
我想画家本人应该用脚步丈量过家乡的许多座山峰,目尽山川之势,博览而约取,胸中有丘壑再付笔端。这两幅青绿山水画是典型的散点透视山水表达。作品中少了霸悍与雄强,却满幅灵秀与柔润。视野间高山如覆盆,其间林木郁茂竞秀,画面中云山渐渐淡远。山腰间、山脚下、近水畔气息清新,好似一首春日里的抒情诗。
用画笔讴歌祖国的山水,记录家山的变迁是画家肩头的责任。我们期待下一场精神食粮的盛宴。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