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洛阳牡丹、是嵩山少林,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风华,还是《大河之歌》里的苍凉黄土?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河南是绝对的C位担当: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是名副其实的“九州腹地、天下之中”。
提起河南,你会想到什么?
是洛阳牡丹、是嵩山少林,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风华,还是《大河之歌》里的苍凉黄土?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河南是绝对的C位担当: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是名副其实的“九州腹地、天下之中”。
嵩山少林寺
可到了今天,河南却成了“留不住人才、发展缓慢”的代名词,GDP虽居前列,但人均不高,科技、教育、产业皆逊于江浙粤。
为什么一个曾站在中国文明之巅的地区,会走到这一步?
我们不妨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这段“由盛转衰”的中原沉浮史。
河南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热土,“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少。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正是古人认定的“天地之间”;四通八达,易于治理天下;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足以供养庞大的王朝贵族与军队。在冷兵器时代,河南在敌人进攻路径的后方,居中调度方便,是天然的战略中心。
于是——
夏都斟鄩、商都亳、周迁洛邑;汉武帝立雒阳为“东都”;唐玄宗、宋太祖在此经营千年帝都……千年王气聚于一身,河南的“政治中心”地位当之无愧。
然而,农业文明的巅峰,也成为河南无法迈进工业时代的羁绊。
农耕主导经济,产粮越多越强;河南是“天下粮仓”,能支撑中央政权;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兵员丰富,是兵家必争之地。但随着工业革命来临、世界格局改变,这些优势变成了**“原地踏步的锁链”**。
说白了,中原的农业文明太过根深蒂固,反而导致其对现代经济结构的适应缓慢。
自从南宋偏安江南,明清迁都北京后,河南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从权力中枢跌落为腹地。
此后,
没有成为省级改革试点;没有被列入特区、开放区;没有重点扶持高校、科研院所;首都地位一去不复返,意味着河南从政策资源分配中逐渐边缘化。
民国时期,河南多次成为战场: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的“中原大战”;炸开花园口,牺牲百万民众阻敌西进;1942年大饥荒,饿死300万人,社会几近崩溃。建国初期,国家决定将河南定位为农业省,承担粮食供给任务。这意味着它放弃了“工业省份”的机会,被长期排除在重点发展序列之外。
改革开放之后,河南没有像广东那样成为特区,也没有像浙江那样依靠乡镇企业起飞。它成了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
“河南人”成了打工、外出务工的代名词;本地高等教育薄弱,仅一所985高校(郑州大学);每年百万大学生毕业,多数外流到沿海城市;农村人口比例高,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人口多,但产业承载力弱,教育、医疗、养老压力山大,这使得河南陷入“人多事多钱少”的恶性循环。
直播带货在河南兴起,辛巴、李佳琦团队布局;电商之城初露锋芒。河南人不缺勤劳、不缺智慧,只缺一阵顺风。
如果说,河南的历史像一幅恢弘壮丽的长卷,那它的现实,则是其中的一道低谷。
但别忘了,中原的力量从来不是辉煌不变,而是千疮百孔后依然坚韧不屈。
就像洛阳的牡丹,每年都在废墟中重绽芳华; 就像黄河,每一次改道都是重生的起点。
河南,虽“豫”不振,但终将豫你同行,再展风华。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