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下良田》由作家出版社与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由周口市文联副主席、周口市作协主席柳岸历时多年创作,以豫东平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口,通过基层干部群像的生动刻画,全景式展现中原农村十年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史诗性变革。该书已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
4月18日上午,长篇小说《天下良田》新书首发式暨座谈会在郑州举行。
《天下良田》由作家出版社与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由周口市文联副主席、周口市作协主席柳岸历时多年创作,以豫东平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口,通过基层干部群像的生动刻画,全景式展现中原农村十年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史诗性变革。该书已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重点推进作品。
来自文学界、出版界及农业领域的40余名嘉宾,现场见证了这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时代之作破土而出,参会作家与学者还就《天下良田》的时代意义、文学价值和“三农”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以文学之旅书写中原粮仓的时代答卷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青等出席新书发布式并致辞。
“可以说,这部作品就是用纸墨书香守护着粮食安全的精神场景,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留下最生动的注释。”贾宏宇谈到,《天下良田》既是文学与农业的深度对话,也是出版业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是以文学之旅书写中原粮仓的时代答卷。
贾宏宇指出,希望出版单位多挖掘像柳岸这样既有基层经验,又有文学功底的作者,推出更多像《天下良田》这样的作品,把实验室的种子研发、农田的智能灌溉这些高科技密码,用新时代的语言讲出来,用互联网的思维传播出去。
鲍坚表示,《天下良田》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河南省参与这一计划不仅有了良好开端,还结出了硕果,种下了新的种子,期待河南作家有更多优秀作品涌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更大贡献。
方启雄认为,柳岸以《天下良田》为题,以基层干部为主线,将高标准粮田建设与乡村生态变迁交织,既展现了田成方、路成网的现代化图景,更刻画了土地流转当中的坚守与镇痛,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书中‘良田’二字既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更是责任和良心的象征,承载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的命题。”王庆说,作为出版人,我们深知这部作品的诞生不仅是文学的胜利,更是一曲新时代的田园交响,下一步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推广,讲好良田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中原大地的振兴图景。
填补现代农业题材文学作品空白
一场突如其来的村民冲突让县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也使得刚刚上任的农开办主任陈姝陷入了困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陈姝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化着村民的疑虑和矛盾,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让项目得以重启。然而,这只是陈妹走马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天下良田》的诞生,恰似一场深犁土地的文学实践。作者柳岸有着20余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当过乡镇长,做了近六年的县农开办主任,亲自操刀过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是故事的亲历者、当事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大先认为,《天下良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填补了现代文学农业题材书写的空白,突破了“农村”就是“农民”的单一视角叙述。他在发言中提到,在新中国近70余年来关于乡土文学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农业的书写一直处于缺漏的状态,“但《天下良田》写到了农业,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到新农人、新农业、新良田的出现,农民怎么靠农业挣钱,这是真正的农业”。
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庆邦在发言中表示,柳岸不仅写出了豫东平原乡土生活的真实,也触及到了土地关系在新文明条件下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质地、新的人物,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至少对于我们新时代山乡巨变计划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作品。
既有好的叙事结构,也有文明高度
研讨会现场,参会的作家与学者就《天下良田》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本书在叙事结构上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口,融合了政策与乡土的双重视角。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刘宏志在发言当中说,“这个切入点非常的新颖,在当下的山乡巨变写作里很难见到,一般的小说还没有这样做过。”
“三农”小说既要好的叙事结构,也要有文明高度。“这本书所呈现的在豫东平原上的工程,我个人认为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中国处理土地问题,不仅仅要应对每一个农民的个体生存问题,还要应对历史形态——如何从传统的以农业为本的小农经济形态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在发言中讲到,“这个问题应该从文明的高度来理解,这种文明意识在《天下良田》当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有细节才会显得真实。刘大先认为,书中从农田的更新换代到产业的升级,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的策划、融资、施工、监督、验收等细节,作者都以事件为中心进行了细致真实地叙述,“大部分作家写政策事件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落到实处的,缺乏的就是细节。”他说,“真正的现实主义的作品能够提供的是什么?就是细节。”
作者深厚的基层工作经历,还让这部小说充满了中原地域特性。刘庆邦评价,小说中大量的豫东方言被重新挖掘出来使得小说语言增添了不少闪光点;刘大先也评价到,小说中主人公在官场上坦荡的女性性格,也为小说增添了不少平原地理上中原色彩。
鲁奖得主现场总结写好“三农”题材的三大要素
对于有志于写作“三农”题材的现代作家来说,如何才能写好它?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庆邦在研讨会上以《天下良田》为例总结出了三点写作方法。
一是要处理好“实”与“虚”的问题。“实”是现实生活,柳岸有着深厚的基层工作经历,也就具备了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但“虚”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思想和小说的意义。“中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农民的千年梦想,国家的千年德政。”他说,“柳岸在这部小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用一系列的情节、细节抓住了典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只是一个缩影,把现实生活和农民的梦想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二是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硬”是主题创作都要有一个很坚硬的内核,比如乡村振兴的政策,如果写不好,会显得作品很生硬。怎么“软化”它?就要用到情感描写。“通过情感使坚硬的题材柔软化。”他说,“我觉得这个作品在这个方面处理得非常好,调动了大量的情感积累,母女的情感,夫妻之间的情感等等有很多动人之处,常常看了让人眼湿。”
第三点则是要处理好主要人物与人物群像的关系。小说情节的变化是随着人和思想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只有把主要人物的形象立起来,剧情才能开花。”他说,“众星捧月般的主要人物和周围的群像塑造要相得益彰,情节才会精彩。”他认为,《天下良田》中主人公陈姝的形象塑造和她周围人物的群像塑造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