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城汽车在第二代哈弗枭龙 MAX 发布会上将一段标注为 “友商断轴” 的视频作为竞品负面案例展示,却被视频拍摄者公开打脸 —— 车主明确表示 “轴其实没断”,且素材未经其同意使用。这一戏剧性反转背后,折射出车企营销竞争的底线争议与技术路线博弈的深层逻辑。
长城汽车在第二代哈弗枭龙 MAX 发布会上将一段标注为 “友商断轴” 的视频作为竞品负面案例展示,却被视频拍摄者公开打脸 —— 车主明确表示 “轴其实没断”,且素材未经其同意使用。这一戏剧性反转背后,折射出车企营销竞争的底线争议与技术路线博弈的深层逻辑。
发布会的争议操作在 2025 年 4 月 16 日的发布会上,长城汽车哈弗、欧拉品牌总经理赵永坡直接播放了一段比亚迪方程豹车型的事故视频,并在 PPT 中配文 “起火、断轴、失速、失控” 等负面词汇,暗示竞品存在安全隐患。尽管视频对车标进行了模糊处理,但业内人士及消费者仍能轻易识别为比亚迪车型。
拍摄者的双重辟谣
视频流出后,原车主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声明称:内容不实:车辆实际故障为 “下摆臂球头脱落”,并非 “断轴”,且事故原因是越野时托底导致,与车辆设计缺陷无关;侵权指控:长城使用该视频未获得授权,且未经核实随意标注 “断轴”,存在误导公众之嫌。
更尴尬的是,车主透露其车辆维修后已正常使用,进一步削弱了视频的说服力。第三方的技术质疑
专业分析指出,视频中测试方法存在明显争议:测试人员使用扳手夹持下摆臂边缘的应力孔位进行破坏性测试,而非模拟实际越野工况。这种 “非标准化” 操作可能导致部件异常受力,与真实使用场景无关。类似 “剧本化” 测试曾在 2024 年某博主 “掰弯大梁” 事件中引发争议,如今被车企直接用于发布会,进一步引发行业对营销伦理的讨论。
长城此次操作与其力推的 Hi4 智能四驱混动技术密切相关。Hi4 通过 “两驱成本实现四驱性能” 的策略,主打全工况效率优势,而增程式技术因高速油耗高、结构复杂成为其主要攻击目标。此次将友商断轴视频作为 “安全缺陷” 案例,实质是通过放大竞品短板,强化 Hi4 “全场景可靠” 的技术标签。竞争策略的争议性
长城近年来多次在发布会上公开 “炮轰” 友商,从举报比亚迪常压油箱到对比测试竞品爬坡性能,其 “拉踩式营销” 引发行业侧目。这种策略虽能短期吸引眼球,但也暴露了三大风险:法律风险: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视频可能侵犯著作权,若内容不实还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口碑反噬:消费者对 “口水战” 的容忍度降低,过度依赖攻击对手可能削弱自身技术说服力;行业生态破坏:以 “揭短” 为核心的发布会文化,与新能源汽车强调的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背道而驰。市场认知的双刃剑
尽管 Hi4 技术参数亮眼(如馈电油耗 7.8L/100km、四驱平权至 15 万元级),但消费者对其实际价值感知仍不足。此次事件中,长城试图通过 “安全对比” 建立认知,但因素材真实性存疑,反而引发公众对其技术可靠性的连带质疑 —— 若连宣传案例都经不起推敲,产品本身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技术竞争的正道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而非 “互揭黑料”。例如,Hi4 的多挡混联架构、全工况效率优势本可通过实测数据、用户口碑等正向传播方式建立认知,过度依赖 “对比营销” 反而可能掩盖技术亮点。营销合规的底线
车企在宣传中需严格遵守《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避免使用未经核实的信息或误导性表述。例如,特斯拉因在发布会上使用《银翼杀手》相关影像被诉侵权,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这为行业敲响了警钟。用户需求的再聚焦
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实际体验,而非品牌间的口水战。长城若能将精力投入用户痛点解决(如 Hi4 车型的质量控制、智驾系统落地),而非过度营销,或许能更有效地提升市场份额。
长城 “不做增程” 的技术路线选择,本质上是对 Hi4 技术的自信。然而,这种自信不应建立在对竞品的 “抹黑” 之上。此次断轴视频事件,暴露出其营销逻辑与技术理性的失衡 —— 若为了短期市场声量而放弃事实核查,最终可能输掉用户信任。
未来,长城需在技术迭代(如 Hi4 性能版优化)与用户认知重构(强化真实案例传播)上持续发力。毕竟,在新能源汽车 “下半场” 的竞争中,真正的护城河是技术实力,而非 “黑红” 营销。
来源:汽车改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