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香港跑马地,谭咏麟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粤剧名伶谭江柏。这个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传统戏曲,却不走寻常路。
01 | 少年阿伦,唱进光阴的门缝
1950年,香港跑马地,谭咏麟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粤剧名伶谭江柏。这个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传统戏曲,却不走寻常路。
他16岁加入校园乐队Loosers,唱的是翻版Beatles,玩的是洋气吉他。1973年,他加入温拿乐队(The Wynners),从此风靡香江。彼时的温拿是披头士在东南亚的投影,是青春、是叛逆、是理想主义的象征。无数少女为他们尖叫,港岛的录音室挤满了唱片公司。
但谭咏麟早早知道:“青春饭不长久。” 1979年,温拿解散。他独自赴台发展,推出首张专辑《反斗星》,一个时代的单飞正式开始。
02 | 金曲制造机,一人撑起半个八十年代
1980年代,是香港乐坛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 谭咏麟却以一己之力成为香港唱片销量的代名词。他几乎年年出专辑,年年得奖,被称为“校长”,既因他为乐坛育才无数,也因他的歌教会了人们爱与伤。
《朋友》、《爱情陷阱》、《迟来的春天》、《一生中最爱》…… 这些金曲从来不需要过多介绍,只需几个音符,就能点燃一个人的回忆。
1984年,他拿下首个“最受欢迎男歌手”,此后五连霸,成为香港乐坛的神话。直到1990年,他主动宣布退出竞争奖项,给新生代让路。
他唱《爱情陷阱》,唱的是男女之间的暧昧权谋;他唱《爱在深秋》,唱的是爱到尽头的孤独冷冽。
在谭咏麟的世界里,流行不止是娱乐,是时代的注脚。他不是歌星,是歌者;不是偶像,是声音的见证者。
03 | 唱而优则演,影坛也留名
谭咏麟不是只唱情歌的人。 1981年,他凭电影《假如我是真的》获得金马奖影帝,一举跨界成功。
他的表演没有张力四射的戏剧化,却有着近乎倔强的真实。
他的角色不浮夸、不扮酷,更多的是平凡人对命运挣扎的侧写——就像他的歌,总有一丝克制下的悲凉,和微光中的坚持。
那是一个不需要靠“演技大爆发”证明自己的时代。 他用温柔的方式,走了一条冷静而独立的演艺之路。
04 | 《讲不出再见》,再见已说尽
1994年,《讲不出再见》发行,一曲道尽中年男人的隐忍。
这不是《海阔天空》的呐喊,也不是《今生今世》的柔情,这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分别最体面的告别。没有眼泪,没有崩溃,只有平静接受。
那年他44岁,正值而立又知天命之间。歌曲一出,整个华语世界共鸣。
多年后,张学友演唱这首歌,李克勤翻唱这首歌,大家都说:这是属于谭咏麟的歌,是只有他唱,才会令人想落泪的版本。
他用这一曲,向自己的黄金时代,缓缓作别。
05 | 不老校长,岁月不言老
谭咏麟被称为“校长”,不只是因为他是乐坛大哥,更因他是“歌者的老师”。
他带出过李克勤,提携过张学友,是刘德华的音乐启蒙之一。
1980年代,他在唱片公司担任监制、制作人,同时也投身演唱会管理与艺人培训。他愿意与年轻人分享舞台,而非抢夺风头。他说:“音乐是跑长途,不是百米冲刺。”
他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塑造了香港乐坛“传承不争抢”的精神风貌。
哪怕他自己已经年过七旬,也依然出新歌、开演唱会。他曾说:“人不老,心就不老。”
06 | 他不是传奇,他是流行本身
如今回头看谭咏麟的这一路,很多人说他是“被低估的天王”。
的确,他没有张国荣的极致浪漫,没有梅艳芳的悲情英气,也没有四大天王的流量光环。
但他,是那个在风华正茂时就懂得退一步的先行者; 是那个用温柔方式告诉我们“朋友一生一起走”的同行者; 是那个即便走下巅峰,也不张扬、不卖惨,依然默默唱歌、持续做事的匠人。
谭咏麟从不大声喧哗,却用一生写下了流行的侧影。
07 | 总有一首谭咏麟,是你没讲出口的心事
《一生中最爱》,是在岁月最深处的回眸; 《朋友》,是在孤独旅途中的陪伴; 《爱情陷阱》,是对年少轻狂的缅怀; 《水中花》,是心碎成诗的绝美瞬间。
谭咏麟的歌,是你青春的BGM,是你中年夜晚的一口叹息。哪怕不常想起,但一旦听见,眼眶就酸。
他的歌不流行时尚,但从未过时。 他的声音不高亢激昂,却始终温厚有力。
谭咏麟不是青春的回忆,他是青春本身。
08 | 结语:唱给岁月听的男人
从Loosers、温拿到独立单飞; 从《爱情陷阱》到《讲不出再见》; 从金马影帝到乐坛“校长”;
谭咏麟活成了一段值得被反复咀嚼的旋律。
他让我们明白:红不红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始终如一地热爱。
在这个短视频速成、热度易逝的时代,我们更该怀念那种“慢下来”的歌者。
正如他在歌词里写道:
“纵使似无情,仍旧我独钟。”
愿我们在人生的每段季节,都能遇见一首谭咏麟。
哪怕讲不出再见,歌声已是最好的再见。
来源:小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