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贷开始吃人:我们在为什么样的繁荣买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11:12 2

摘要: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灯光下,王建国机械地往货架上摆放着速食便当。这位五年前从钢铁厂分流出来的下岗工人,此刻正盯着便当包装上 "29.9 元" 的标签发呆 —— 这正好是他现在时薪的两倍。货架尽头传来电子音:"您的美团借呗额度已提升至 15 万元",他忽然想起车间墙

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灯光下,王建国机械地往货架上摆放着速食便当。这位五年前从钢铁厂分流出来的下岗工人,此刻正盯着便当包装上 "29.9 元" 的标签发呆 —— 这正好是他现在时薪的两倍。货架尽头传来电子音:"您的美团借呗额度已提升至 15 万元",他忽然想起车间墙上斑驳的标语 "工人阶级有力量",嘴角泛起苦涩的涟漪。

这样的黑色幽默正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上演。当某国企机械厂以 "混合所有制改革" 名义将价值 80 亿元的生产线作价 12 亿元转让给私人资本时,审计报告里冰冷的数字背后,是 3000 名工人用三十年青春浇筑的集体记忆被资本重新标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国企改制涉及资产规模达万亿规模,但同期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却持续下降,与之形成刺眼对比的是,前 1% 高收入群体财富增速连续八年正向增长。

这种撕裂本质上是分配机制的坍塌。就像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倾倒牛奶的农场主,如今我们的商场里积压着全球 60% 的钢铁产能、43% 的水泥产量,而 1.2 亿灵活就业者却在拼多多抢购 9.9 元的衬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 "相对过剩" 魔咒,在数字时代披上了消费主义的华服:当劳动者月薪仅能覆盖房贷和基础消费,商家却用 "6 期免息" 诱导人们用明天的钱购买今天不需要的商品。央行《2024 年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消费信贷余额突破 72 万亿元,相当于每个工薪族负债 15.3 万元。

债务经济的狂欢正在制造危险的泡沫。某商业银行风控主管透露,2025 年前两个月个人经营贷违约率同比激增 240%,"很多借款人用新贷款偿还旧利息" 的模式,像极了 2008 年次贷危机前的美国。更令人心惊的是,每 1 元新增债务对 GDP 的拉动效果已从 2015 年的 0.83 元降至 0.21 元,这意味着经济列车正驶向 "借 100 元只能创造 21 元财富" 的悬崖。当某地政府将 "夜经济活跃度" 纳入干部考核指标时,夜市摊主们却在计算着如何用花呗进下一批食材。

1998 年国企改革时,2800 万下岗工人用沉默托举起了市场经济转型;而今,当 "末位淘汰制" 在央企重启,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平台自嘲 "我们都是数字游民"。

不同的是,当年的阵痛换来了入世后的经济腾飞,今天的债务雪球却可能将改革红利吞噬殆尽。财政部智库专家私下坦言:"现在地方债展期游戏就像在雷区跳格子,区别只是引信长短。"

站在外滩金融大厦的落地窗前,可以看到黄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与弄堂里的斑驳光影交织成魔幻的拼贴画。那些被算法推送着 "轻奢好物" 的打工人,在直播间抢购的或许不只是商品,更是对尊严生活的卑微想象。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或许需要重读《共产党宣言》里的警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但更不该忘记后面那句:"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来源:信号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