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认为这不需要。因为如果让俄罗斯支援策应,那就等于中俄联手对抗美国,就似乎有悖于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了。中俄关系中有“不针对第三方”这条,并且还被中国的一些人大张旗鼓地加以强调,喊得全世界都知道,以为这其实就是在向美国发誓作保证,以免触怒美国,俨
中美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经济战争,俄罗斯是站在一边看热闹的旁观者吗?
这就引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在这场浩大的经济战争中,中国要不要俄罗斯支援策应呢?
有的人认为这不需要。因为如果让俄罗斯支援策应,那就等于中俄联手对抗美国,就似乎有悖于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了。中俄关系中有“不针对第三方”这条,并且还被中国的一些人大张旗鼓地加以强调,喊得全世界都知道,以为这其实就是在向美国发誓作保证,以免触怒美国,俨然已经成为发展中俄关系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
按照这样的思维及逻辑路径,未来即便有武力收台的那一天,中国也将照旧应拒斥来自俄罗斯的支援与策应,不管届时霸权纠集多少仆从共同殴打中国,中国都将毫不动摇远离俄罗斯,在这些人看来,届时中国可以大声嚎叫称这是内政,可以声嘶力竭地抗议反对,可以痛哭流涕地狠毒咒骂,但就是不能突破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这个戒律,哪怕为此遭遇惨重的失败,都应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但是,我们不仅要问,中俄两国一旦有事儿就各自躲开,作壁上观,中俄关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吗?
窃以为,这样的中俄关系未免不伦不类,完全不可接受。中俄关系具有全局性和全球性的战略意义,两国在战略层面是互相支援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还应该在今后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升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安全上互为后背倚靠
中俄在安全上首先是战略性的“背靠背”,即中国为俄罗斯提供安全后背,俄罗斯为中国提供安全后背。这样的“后背”不仅仅涉及漫长的边境,更涉及到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外空间防御和网络空间防御,在上述几个方面,俄罗斯不但不用耗费巨大的资源对中国设防,而且还可以同中国责任分担、资源共享,获得1+1>2的效果;中国也是这样,也能够因此将国家和民族主要的安全资源与能力投放到其它更迫切的方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断强化中俄两国战略安全上“背靠背”的关系,将极大提升于中俄两国的安全保障水平,十分显著地获得“互利双赢”的战略效益。两国之间没有冲突,任何制造和煽动中俄矛盾与冲突的人都居心叵测、为虎作伥,都是中俄两国人民的敌人。正是建立在这等预期结果的基础上,所以现如今中俄两国才能打出“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牌号。须知,在当今世界上能打出这样旗号的国家关系非常少见,中俄之间出现这样的招牌,并非赶时髦说漂亮话,而有着深厚的战略渊源。
其二,发展上取长补短、各取所需
中俄两国都是超大型国家,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大物博,拥有发展现代经济十分优越的主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上,两国市场空间广大,科学技术发展各有千秋,许多中国的短板是俄罗斯的长项,比如军工技术,而有些俄罗斯的短板则是中国的优势,譬如生活日用货品以及电子技术等;在客观条件方面,俄罗斯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有着巨大的深加工能力,双方各有短长,因此天然具有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的优良条件。
更重要的是,现如今中俄两国几乎都已经陷入同霸权集团全面的经济战争之中,都需要全力以赴地抗击来自霸权的经济围剿与封锁遏制,都要同霸权及其整个集团进行激烈的争夺,这些争夺包括市场空间、金融主权、稀有原材料供应以及能源保障等。这种状态下,中俄两国之间互相支援就显得极为重要,互利共赢就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而具有突出的政治和战略意义。直白地说,就是在经济战争中互为支撑与后援。
正因为这样,所以中俄两国之间才特别强调“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不得不说的是,在霸权已经发动全球性经济战争的大背景下,“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将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没有几个国家之间还能做到这一点,而中俄两国之间却有着在这方面进行深度开拓发展的极大空间。
其三,战略上互相支援
现在把话题回到有关中俄两国“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条原则上来。针对这一表述,具体该做怎样的理解呢?
首先,两国结成过去那种军事同盟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目前看确实并不很大。因为两国各自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向并不一致,俄罗斯需要专心致志地解决面向西方的压迫和挑战,中国需要专心致志地抗击来自东南太平洋上的侵略。由于两国各自的战略方向并不一致,导致各自的战略路径也必然是各行其是,简单地说,就是各自的活计儿各自去干,并不需要对方直接参与,直接介入很不现实,而只能作间接的战略支援;
其次,“不对抗”意味中俄彼此间将有效协调各自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照顾彼此的关切及重大利益,不能在多边或者第三方平台上发生对抗对峙。这方面需要做事情太多了,譬如核裁军问题、军备控制问题,全球气候、反恐以及金融体系问题等。
最后,同“不结盟”相对应,“不针对第三方”是不把中俄战略上相互支援的关系引申到第三方国家。具体地讲,那就是俄罗斯的敌人并非一定就是中国的敌人,譬如乌克兰,即便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打起来了,中国照样要发展同乌克兰正常的国家关系,如果中俄结盟,情形就将不是这样,中国就得按照同盟义务直接参战;同样,中国的敌人也并非一定是俄罗斯的敌人,譬如印度,如果有朝一日中印发生冲突,俄罗斯当然也可以持完全中立的立场。
因此,中俄关系所确定的“三不”政策(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并非排斥中俄两国在战略上互相支援,恰恰相反,在涉及两国主权和重大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两国完全应该相互支援,譬如眼下的经济战争;譬如台湾问题,未来亟需俄罗斯的支持和策应。反霸问题更是这样,中俄两国不能不能联手反霸,也必须联手反霸,如果同俄罗斯都不能联手,还能联手其它国家吗?因此,拒绝中俄联手反霸,就是典型的自我孤立。对此,王毅外长说得很好很到位,“只要中俄两个大国肩并肩站在一起、背靠背深化协作,国际秩序就乱不了,世界公理就倒不了,霸权主义就赢不了”。
事实证明,中俄关系内在的战略逻辑很清楚, 那就是两国之间必须进行广泛深度的战略联合,战略上互相支援的力度和强度必将持续加强,两国关系不会止步不前,只会越走越宽广。具体到眼前的这场经济战争,那就是俄罗斯绝非可以旁观当看客,而应该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在席卷全球的经济战争中,中俄两国要坚定地站在一起,从“背靠背”到“肩并肩”,直到“手拉手”,以此推动中俄战略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