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着重强调宁夏要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宁夏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宁夏农业农村系统牢记嘱托,将“精耕细作”理念深度融入“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六争”工作,坚守底线、
精耕细作奋力推进宁夏乡村全面振兴
王建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着重强调宁夏要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宁夏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宁夏农业农村系统牢记嘱托,将“精耕细作”理念深度融入“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六争”工作,坚守底线、夯实基础、谋求发展、推动振兴,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2024年,自治区一产增加值达451.24亿元,同比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15元,同比增长7.0%。
宁夏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俯瞰。
01精耕粮食“责任田”,筑牢供给“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宁夏始终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推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一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调整优化粮食内部、区域、品种“三个结构”,强化主导品种推广、主推技术集成、主力机型助力,梯次打造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核心示范区296个。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41.3万亩、总产量385.9万吨,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玉米、水稻、大豆、春小麦四项单产均刷新高产示范新纪录,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
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打牢粮食生产根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耕地保护日常监测和执法巡查,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按要求足额补划永久基本农田18.08亩。加快自治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农业102.4万亩、72.8万亩,统筹治理改良盐碱耕地20万亩,高标准农田规模突破110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7%,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化灌区“投、建、管、服”一体化模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增添粮食增产动力。持续推进良种良技良机深度融合,“宁春4号”小麦、“宁粳43号”大米获全国粮油博览会“十大名优产品”双第一,建成运行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双羔滩羊新品系通过国家羊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成功开展大黄鱼“海鱼陆养”试验,“海鲜”产量1838吨。创新研发国内首个酿酒葡萄多功能作业平台,全日粮收集、残膜回收等农机填补自治区内空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5%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02精准滴灌“帮扶水”,巩固脱贫“幸福果”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定点帮扶、社会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宁夏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一是优化动态监测,织密防返贫“监测网”。完善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八必访”风险户数据模型,建立覆盖全体乡村人口信息库,通过智能多维分析比对、赋值返贫风险系数、APP一键预警,及时发现,应纳尽纳,99.9%的监测对象已落实帮扶措施,61.4%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二是强化产业帮扶,打造增收“新引擎”。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和帮扶产业提升行动,一人一策、一户多策精准落实种养奖补、庭院经济、消费帮扶等帮扶措施,自治区4625个帮扶产业项目直接吸纳劳动力7.6万人,带动农户24万户,发放工资40.73亿元,向村集体、农户分红10.86亿元、1.52亿元。支持脱贫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2.7万户、提升2.1万户,户均带动增收1600元。小额信贷覆盖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比例达49.86%。
三是实化就业帮扶,拓宽致富“新路径”。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制定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两个工作方案”,印发稳内拓外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专项行动方案、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措施等系列政策,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2024年,自治区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1.8万人。
四是深化闽宁协作,续写帮扶“新篇章”。召开闽宁协作第二十八次联席会议,出台高质量推进闽宁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四项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帮扶资金6.5亿元,新增引导落地企业154家、投资额96.9亿元。
03精准发力“振兴箭”,奏响乡村“新乐章”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宁夏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等工作,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宁夏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
一是提质发展特色农牧业,做强产业“硬支撑”。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冷凉蔬菜产业集群、原州区肉牛和蔬菜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及时破解牛奶、牛肉产业发展困境,出台“牛奶15条”和“肉牛12条”,帮助经营主体和养殖户纾困解难。成功争取设立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中国履约事务实体机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宁夏交流合作中心,蒙牛宁夏全数智化工厂获评全球首个乳业“灯塔工厂”,冷凉蔬菜首次打进阿联酋、哈萨克斯坦市场。统筹特色农牧业优存量、稳增量、提质量,自治区奶牛存栏稳定在87万头,年单产最高突破10吨;肉牛、滩羊饲养量达245万头、1570万只,肉牛母牛存栏比例达到48%,滩羊“两年三产”比例达到80%以上;冷凉蔬菜、渔业面积保持在305.5万亩和50万亩。强化产销衔接,高质量举办宁夏精品中国行、知名销售商走进宁夏等系列活动。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接二连三”,1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获全国推介。
二是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注入发展“新活力”。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乡村文化能人示范培训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四大工程”,聚力实施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实效行动,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机制。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乡村人才24.5万人,享有“塞上英才”、“塞上农业专家”、青年拔尖人才、青年科技托举人才、全国十佳农民、“神农青年英才”等称号的高层次人才631人,享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3人。
三是持续涵养文明和谐乡风,塑造乡村“精气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持续巩固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成果,深入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出台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创新“1+8”政策体系,发布“12+5”正向引导和负面约束措施,建立6项工作机制,平均彩礼比治理前降低了36%。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和美乡村‘村钓’邀请赛”,开展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灵武站系列活动,举办社火、大集、灯会、“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72场次。
四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新画卷”。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财政、住建、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乡镇45个,示范村282个。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开工建设项目2036个,改造户厕1.35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万公里,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新改扩建学校200余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1696所,教育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79.8%的乡镇卫生院、97.2%的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率先在全国实现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达到99%以上。坚持“小实事、大民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了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2210件,完成投资42.8亿元。
五是不断夯实乡村基层组织基础,筑牢振兴“桥头堡”。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763人,储备村“两委”成员后备力量7850人。深化“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开展村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整顿提升3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76个重点村党组织。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扎实推进全国土地二轮延包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农业设施抵押融资、集体“三资”管理等改革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自治区87.2%的村实现稳定经营收益。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占67%。
风劲扬帆正当时,砥砺奋进谱新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夏农业农村系统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举措,精耕细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宁夏篇章,为建设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8期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来源:中国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