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高官为何偏爱在洛阳享受退休生活?复旦教授陈尚君:这其实是种政治哲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6 02:36 2

摘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被称作诗城与花城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多少帝王卿相、骚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旷世绝响的诗章,或赞物华天宝,或叹人物风流,或抒个人幽怀,或描牡丹秀色。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被称作诗城与花城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多少帝王卿相、骚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旷世绝响的诗章,或赞物华天宝,或叹人物风流,或抒个人幽怀,或描牡丹秀色。

4月11日至13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在洛阳召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副会长高建新等,在年会现场向读者推介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色:古诗词中的洛阳》一书,并讲述牡丹背后鲜为人知的社会历史和洛阳在古代文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

牡丹在唐朝也曾引起社会问题 有人倾家荡产也要买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提起牡丹,我们总会想起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牡丹”与“国色”一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国色天香”一词的来源究竟出自何处呢?

《唐五代诗全编》作者陈尚君面对镜头娓娓道来。“国色天香”一词其实是出自于唐代诗人李正封的一句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李昂曾用这句诗形容他的宠妃在早上起来喝完酒的样子,自此“国色天香”也就成了形容女性美貌的词语。

陈尚君还讲到,在唐朝时期,人们对于牡丹花的追捧还曾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有钱人倾家荡产都要去买牡丹赏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表示,《裴给事宅白牡丹》一诗中的“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说的也是这种现象。

在陈尚君看来,卢纶的《裴给事宅白牡丹》也是唐代写牡丹的诗词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因为“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写出了当时的社会主题,“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写出了白牡丹隽白高洁、清新脱俗的典范形象,还有作者孤独傲世的精神表达,“这在唐人的诗里是正面反省的一个最典范的例子。”他说。

洛阳曾是文人墨客创作自由地 也是高管退休生活首选地

《国色:古诗词中的洛阳》从历代吟咏洛阳的诗词作品中挑选出了106 首诗词,展现古都洛阳的绝代风华。那么唐诗中的洛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陈尚君表示,这要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来看。

武后时期,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诗人们作品中的洛阳总会带有对统治者的迎合,比如陈子昂作为一个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政客来说,就及其迎合武则天的主张,“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既渴望施展政治抱负,又想坚守自己的底线。

而在多数情况下,洛阳作为大唐的政治副中心,休养着一大批的退闲高官,他们生活优越,但是与长安的政治保持着相当的疏离感,所以这个时期的洛阳在文化创造方面,自由度更高一点;这批文人对生活的享受感也更强烈,比如白居易和洛阳、刘禹锡和洛阳、裴度和洛阳。

陈尚君解释说,在古代,高官生活优越、喜欢享受生活并不代表贪污腐败,而是他们明哲保身的一种政治哲学。“古代的政治观点和现在的政治观点不一样,古人不会指责你生活腐败,生活腐败了证明你虽然很有实力,却并不想发展自己的势力,只是喜欢享受生活。”他说。

洛阳又为什么能在文人墨客的心中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呢?高建新表示,一是因为洛阳的政治地位,唐宋时期,它都是类似于“陪都”一样的存在;二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紧挨黄河,离江南之地又很近;三是因为文化传统优厚,班超、玄奘、白居易、刘禹锡等很多文化名人已经在洛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