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踏入校园菜园子的那一刻,我惊讶了。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那片垃圾场联系起来。曾经堆积着废弃物、散发着异味的角落,如今被规整的菜畦划分成三十块充满希望的“小天地”。新翻的泥土气息和着围墙边槐花的香甜味在校园的天空弥散着,松软而细腻泥土仿佛在等待一场与种子的
学校里的菜园子
文/张轩
暮春的傍晚,有事到第五小学拜访做老师的老同学。说完正事,老同学谈及他们学校的菜园子,一时来了兴致,硬是拉着我参观她们的菜园子。
当我踏入校园菜园子的那一刻,我惊讶了。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那片垃圾场联系起来。曾经堆积着废弃物、散发着异味的角落,如今被规整的菜畦划分成三十块充满希望的“小天地”。新翻的泥土气息和着围墙边槐花的香甜味在校园的天空弥散着,松软而细腻泥土仿佛在等待一场与种子的奇妙邂逅。
每一块菜畦都承载着不同班级的故事。黄瓜藤沿着竹架向上攀爬,细长的藤蔓间垂挂着嫩绿的果实;辣椒树的枝丫上缀满了或红或绿的辣椒,像一个个小灯笼;西红柿挂满枝头,由青转红的过程,仿佛是时光在果实上留下的印记……劳动实践课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菜园子里。他们亲手播种、浇水、除虫,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不仅学到了植物生长的知识,更懂得了耕耘与收获的关系。老师们也在菜园子找到了教育的新课堂。他们带着学生测量菜畦的面积,计算播种数量,让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变得鲜活;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植物的生命周期,将生物课本上的理论转化为亲眼所见的事实;鼓励学生用文字、绘画记录菜园的点滴,培养他们的写作和审美能力。
吴伯萧在《菜园小记》中讲述着延安的黄土坡上,老一辈革命家挥起锄头开垦荒地,让贫瘠的土地长出翠绿的希望。他们用汗水浇灌的菜园,不仅是物质的补给,更是自力更生精神的象征。这份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校园里,以别样的方式焕发着生机,也映照出教育改革浪潮中对回归本质的执着追寻。
这片校园菜园子,传承着延安时期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是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变革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从一方小小的土地开始,从孩子们的一次弯腰劳作、一次惊喜发现中悄然发生。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教育的未来必将如同这片菜园,充满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我在思考,当教育走出课本的藩篱,回归生活与自然,知识便有了温度与生命力。它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的存在,这正是核心素养教育所倡导的方向。
我也在想,校园菜园子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仍未完全消退的当下,这片菜园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教育改革的决心与勇气。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分数,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孩子们在菜园里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会团队协作,懂得尊重生命,这些珍贵的经历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四季轮回,菜园子也在不断变换着模样。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夏天,蔬菜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与活力;秋天,果实累累,收获的是满满的喜悦;冬天,菜园子虽然褪去了绿色,但在白雪的覆盖下,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来年的绽放。四季更迭,恰似教育改革的漫长征程,虽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质疑,但只要坚守“以学生为本”的初心,不断探索创新,终会迎来教育生态的春天。
作者简介: 张轩,宣传工作者,县管青年拔尖人才。文学爱好者,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有散文,小说、随笔等作品散见于杂志、报纸、网站。
来源:风清韵芳八百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