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军卖手机、家电还不够,非要造车;任正非被老美卡脖子,反而砸出天价研发费;李嘉诚抛掉码头买芯片,马云转身狂追AI......这些顶流企业家们究竟在焦虑什么?
东大最顶尖的企业家们,突然集体“变硬”了。
他们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集体“押注硬科技”。
雷军卖手机、家电还不够,非要造车;任正非被老美卡脖子,反而砸出天价研发费;李嘉诚抛掉码头买芯片,马云转身狂追AI......这些顶流企业家们究竟在焦虑什么?
答案或许就藏在四个字里:大国国运。
不管是桀骜不驯还是身价百万,都不得不向时代的筛选低头。
马云
马云回归,高调的做一些事情,比DeepSeek更有信号意义。
DeepSeek当然已经很强了,之前几轮政策都无法激活的信心,被DeepSeek给激活了。
但DeepSeek更普遍、更深远的影响,也许就到此为止了。
相比而言,马云的变化才真正展现了这几年东方大国正在发生的趋势。
有个词叫马云正在雷军化,即马云正在像雷军那样做事。
前有说,马云可能安全落地了。
但这个说法太表面,更本质的说法,是马云所展现的状态,非常接近上面想要的样子。
上面想要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就是解读东方大国的密码之一。
20年外滩之后,马云做了三个尝试。
第一,尝试拼多多化,做下沉市场。但是抢夺下沉遇挫。
第二,搞直播。但是抖音后来居上,抖音上面帅哥美女如云,短视频的时代,注意力是抢不过的。
第三,搞线下。大润发,盒马都是尝试,不过现在他已经一次过把手上的线下资产全部出手了。
三条路都不成功。其实本质上是在搞什么?搞消费。
但消费在当下的政策里面已不是主流。
今年最重要的会议已经明确了,硬科技才是重心。
现在处于工业化和制造业周期,不是服务业周期,更不是互联网周期。
那批纯粹搞互联网大佬都归隐了。
张一鸣,字节跳动抖音的老板,常年在坡县,转向幕后。
黄峥和他的拼多多亦是如此。
因为不管你把下沉市场玩出花来,本质上还是在卷消费,还是在玩互联网那一套。
哪怕李彦宏也是相似的路径。虽然百度也在搞人工智能,但效果不佳,属于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所以说为什么马云前几年都在兜兜转转?
一个总结就是他还没有变成上面想要的样子。
但最近阿里变成什么样子,他一心扑向搞AI,而且搞的不是那种虚的AI代码,搞的是AI的基建云计算,然后再利用AI的基础建设投资。
这就回到了当下的主流叙事。
主流叙事是什么?
第一,硬科技。
第二,一定是制造业,实体经济。
第三,依然是投资在拉动经济,阿里宣布是要投3800亿,就去搞AI的基础设施,转到了政策的主流赛道,终于变成了上面想要的样子,马云终于也雷军化了。
马云想救阿里,但是绝不是让阿里高调地进攻,而是在防守,回到阿里擅长的轨道,然后等待下一个春天来临。
马云的这种防守策略,值得借鉴。
有句话叫“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却倒在明天晚上”。
这句话非常适用于2025年。
不光是马云在雷军化,东大的一线企业家都在雷军化,都在跟大国博弈的方向紧紧保持同步。
这是东方大国当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任正非的华为是大国博弈科技突围的代表。
有一段时间被自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夸赞华为单挑大漂亮科技圈,华为当然很强,但背后是体系化的东大产业链。
华为的业绩就不用啰嗦了。
只强调一点,超前布局、持续投入、紧追科技前沿,这是过去的东大企业身上很难得见到的特质。
这样的企业,在当下就是一个国家的底气。
雷布斯成为当代东大企业的代表性人物,独自登上C位,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
小米的转型,背后是东方大国周期的转向。
我相信这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过。
本质上是东方大国由互联网周期,在往新能源车的周期在发生变化。
十年前,马云代表的是一个创业的时代,可能背个背包,一个PPT就可以去创业,每个人都有机会。
但是现在,雷布斯,包括王传福、任正非他们搞的项目,普通人能搞吗?
看看现在新能源车企,大多数都有国资的背景,都是重资产,都有大量的地方国资委的入股。
虽然表面上小米没有,但你看看北京对它的支持,这是重资产。
这是国家一直在推动的行业。
现在不是一个人人能去分蛋糕,人人能够享受到财富分配的时代了。
这就是东方大国背后的一个深层次的变化。
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能看出东方大国两个模式的切换。
过去叫做过河模式,现在叫蓝图模式。
什么意思?
过去整个模式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发挥各自的创意,没有规定的道路,共往一个方向走就行了。
现在是蓝图模式,整个国家宏大叙事,国家一直有自己的蓝图。
因此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家,哪怕像英雄如马云这样的,你也必须到规定好的赛道发展,这就叫蓝图模式。
这真的是40年未有的。
本质是集中力量,然后新型举国体制去攀登科技树,突破这道坎。
这种模式其实人类历史上没有人走通过,都是更市场化、更创新、更试错的方式来走。
回到今天的核心背景,真正的多极化时代来看这些企业的变化,就会发现:过去十年,全球化是“一桌人分蛋糕”,大家拼的是谁切得更快;但现在,世界开始“分桌吃饭”了。
老美搞芯片封锁,欧洲推碳关税,连买个光刻机都要查祖宗三代。
这时候东大企业突然明白:饭桌上可以谈合作,但饭碗必须自己造。
有人说企业家们突然“爱国”了,这话太肤浅。
真相是:当科技成为新战场,企业家的选择早就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
当雷军们咬牙砸钱搞研发时,他们赌的不只是企业命运,更是东大能不能在下一个十年,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规则制定者”。
企业的选择,从来不只是商业问题。
当雷军们集体“变硬”,不仅是东大经济的转身,更是一个大国在科技悬崖边的绝地反击。
聊了那么多的企业家的选择,现在回过头来,赫然发现,他们果然是最聪明的一群人。
因为他们懂得在可以腾挪的范围内主动应变,看懂趋势,抓住机会。
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则是要被动接受筛选的。
房地产、教培、金融等行业的动荡,让多少人一夜返贫……
历史的大浪潮下,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破局的关键就在于思维方式。投资人巴菲特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用已知对抗未知」。
哪些产业可能是下一个风口,哪些资产可能会一夜缩水……普通人如何做出决策?
信息泛滥的时代,只有不断吸收高质量的信息,从中看懂影响趋势的事件,才能更好地做出判断,站上风口。
来源:财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