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交媒体上,宇树机器人G1时而扭着胯模仿2022年春晚邓超跳舞,时而大秀720°回旋踢和鲤鱼打挺,时而有模有样地戴上头盔和手套,和真人上演“拳王争霸赛”。
编|林美汕文章来源|DT商业观察(ID:DTcaijing)
在社交媒体上,宇树机器人G1时而扭着胯模仿2022年春晚邓超跳舞,时而大秀720°回旋踢和鲤鱼打挺,时而有模有样地戴上头盔和手套,和真人上演“拳王争霸赛”。
四足机器狗Go2也不甘示弱,单脚站立稳如老狗,驮着狗狗秒变宠物坐骑,戴上舞狮头套直接化身赛博摇摇车。
在小红书,#宇树机器人的话题有2229万浏览量,凭借炸裂的肢体表现、“又笨又聪明”的反应能力和真实的场景互动,成为大家的热议焦点。
#宇树机器人与黑悟空跨次元互动##宇树机器人现场牵绳遛狗#等整活新举动,在微博接连登上热搜。
最近《DT商业观察》发现,活在搞笑视频里的宇树机器人,已经悄悄化身广告片主角,开启了打工新副本。
1个月十几个广告,宇树机器人成商业顶流
宇树机器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告圈顶流。
据《DT商业观察》的不完全统计,今年3月,宇树机器人已经和科技、快消、互联网等品牌合作,接拍了十余个商业合作。
我们将宇树机器人的商业合作分为5类,分别是跨界站台、工厂溯源、舞台走秀、直播带货和唱跳表演。
第一类,跨界联动,为品牌站台。
宇树机器人堪称跨界社交的天花板,前脚刚和方程豹钛3 SUV、无人机合影,后脚就成为腾势汽车“新车试驾员”,为产品的科技属性背书。
在抖音商城的活动中,宇树机器人G1与特步集团丁佳敏、越野跑运动员姚妙等KOL共同成为“人生跑鞋特邀发起官”。
最绝的是给安慕希当“超市促销员”,招揽顾客比人类促销员还卖力,甚至还会抱着安慕希偷溜到公园长椅上“摸鱼”,打工体验感拉满。
机器人接广告,可能不是为“赚广告费”
跟一般认知不同,宇树机器人接广告,可能不是为了赚钱养家。一位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透露,自2020年完成A轮融资以来,宇树的公司财务报表已连续五年保持盈利状态。这是因为宇树科技早就通过节约成本、卖B端机器人跑通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从成本端来看,宇树科技采用90%核心零部件自研的方式(比如机器人关键硬件的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砍掉了中间溢价环节,让量产成本相比同行降低了75%。从产品端来看,宇树科技的产品分为B端和C端两类:C端产品是面向消费场景研发的机器人,可用于买菜、负重等生活化应用。上文提及的广告明星G1、H1、Go2都属于C端机器人。而B端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工业应用、公共救援等领域,虽然不常在广告中“露脸”,但赚钱能力超强。参考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数据,早在2023年,宇树科技就占据全球四足机器人69.75%的销量份额和40.65%市场规模份额,海外订单占比约50%。换句话说,宇树的B端产品“不愁销路”。结合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2018年至2024年,宇树科技累计斩获131笔中标项目(即B端产品订单),且中标数量不断上升,2020年中标数量为13个,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43个,增长幅度超过2.3倍。
仅2025年第一季度,宇树科技就中标11次,接近2020年全年的中标总数13次,单笔中标的价格在20万至109万不等。
根据知了标讯的数据,宇树科技B端机器人的采购方主要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国企单位等。
2020年至2022年,宇树科研在教育领域的中标数量占比分别为46.2%、41.7%和57.9%,宇树科技和高校实验室合作密切,共同推动了产品迭代。
而随着产品技术的提升,宇树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步从科研教育,向工业巡检、消防救援、物流分拣、安防巡检等更广泛的场景延伸。2023年至2024年,宇树科研教育类中标项目的占比已不到40%。
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服务和工业应用领域,宇树机器人正在成为高风险任务的替代者,随着B端产品应用场景的拓宽,商业变现的可能性也在扩大。
了解完宇树科技的B端生意,再来看C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频繁拍广告、进直播间带货、参加线下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可能不是靠广告费养家,而是做C端的市场教育——让大众熟悉机器人的角色,也为宇树储备知名度。
事实上,宇树科技的每一次出圈,都绕不开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
在2020年春晚,B端机器人A1以小牛形象站上舞台,将产品曝光度推向新高度。
2024年春晚,C端机器人H1凭借《秧bot》表演成为顶流,不仅为品牌吸粉无数,也带动了产品出货量的增长。
如今,H1、G1等机器人接拍广告,似乎是同样的逻辑。宇树科技借商业合作的方式,让产品在大众市场建立体验感知,也通过一次次贴近大众的亮相,向公众实时汇报产品的技能进度。
为什么要让机器人拥有知名度?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在消费级机器人的“战场”上,谁率先在大众心中种下知名度,就有可能最先被购买,进行技术验证和场景落地。
眼下,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入局企业在不断增多。根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150家,国内已超过80家。
《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71笔融资,涉及金额约84.5亿元,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47%,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26%。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而根据国信证券的预测和判断,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能将突破10万台,2035年市场规模或达1540亿美元。整个机器人产业逐渐进入到“技术验证→场景落地→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
无论是国际同行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跨界玩家华为,不同企业都先后宣布要进入机器人的量产阶段。对于同样处在量产交付阶段的宇树科技来说,率先打广告、抢占消费心智,是机器人公司发展的必要一步。
只有在消费者心里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当提到机器人公司时,让“宇树科技”成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才能实现品牌与品类的深度绑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通过营销提高知名度,C端机器人本身也面向消费者售卖。然而机器人要想在消费端普及,还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
首先,价格要低。根据王兴兴的预测,“未来3-5年,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能不会超过10台空调,也就是两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当一台机器人的定价降到几台空调的价格水平,或许才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平民化时代”。
当前,宇树科技G1的售价是9.9万元起,相比同行们动辄二三十万的定价更具性价比,较早期产品更是降价超80%。但是相比几台空调的价格还有很大差距,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亲民化”还有很长路要走。
其次,足够有用。这里的“有用”是指,机器人需要解决用户实际的痛点问题,比如养老照料,或者提高用户的生活效率。
以工业场景为例,机器人之所以能够普及,是因为它们承担了组装、搬运等低难度、高重复的工作,能提升效率。此外,机器人还能成为高风险工作的替代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
但是在生活领域,机器人更多停留在“大玩具”的层面。它们多数是通过陪伴买菜,承担了“治愈系宠物”的功能,或是广场舞伴舞,作为助兴的角色出现。
从更硬核的技能层面来看,C端机器人的抓取能力和动作灵活性仍旧受限,难以适应复杂的任务场景。
以宇树科技G1为例,虽然它能够完成抛物、打牌、翻书页等动作,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确保操作的安全性、避免误伤人类,如何让机器人更加“懂人”、有恰当的交互和情感反馈,这些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看,C端机器人的普及,仍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
来源:刺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