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块地,三个月,七千多公斤产量,一亩纯利轻松上万。这不是高科技项目,也不是稀有品种,而是一种很多人家门口都见过的“凉粉草”。
一块地,三个月,七千多公斤产量,一亩纯利轻松上万。这不是高科技项目,也不是稀有品种,而是一种很多人家门口都见过的“凉粉草”。
过去它只是南方夏天碗里的清凉,现在却成了不少人手里稳稳的收入来源。
凉茶厂在收、食品厂在抢,农贸市场上供不应求,年需求超过10万吨。它不挑地,不费工,一年可种两茬,是眼下最接地气、最容易上手的增收选择。
很多人还不知道,它正悄悄带动着一条完整的致富链。这草,确实该说说了。
在广西玉林的郊区,老陈种了5亩凉粉草。地原本是闲着的荒地,水源不多、光照偏强,不太适合传统水稻和蔬菜。可凉粉草不一样,种下去没几天就冒芽,三个月后一大片碧绿的草铺满了田。
到收割的时候,晾干后一亩地干品收了将近1500公斤。
一斤干品收购价在12块钱左右,一亩地就是一万八上下的毛收入。扣除人工、水肥、晾晒工具等零散支出,每亩净赚七八千块钱不难。而且这草生长周期短,不影响下一季再种豆类或秋菜,一年轮两茬,土地利用率也高。
更关键的是,它的销路根本不用担心。饮品厂、地方食品加工作坊、夏季小摊贩,每年都要进大量原料,一些地方的干品供不应求。
对农村来说,这草就是块能“现掘现金”的资源。
凉粉草种起来很省心。选块地,把苗扦插或播下种子,三五天就发芽,出苗整齐。
管理过程中,只要水不涝、阳光别太毒,它就能快速长大。
遇上雨水偏多的年份,更是疯长得快。
它的根系浅,拔草容易;枝干柔软,收割轻便。
用一把镰刀、一顶草帽、几张晒网,村里老人和妇女都能轻松打理。一亩地三个月能收一次,劳动强度比传统农作物低不少。
不少果园、山坡、林下空地都能试种。一些人还在房前屋后、空闲边角试着种,做点家庭式小规模干品出售。
晒干后装袋,拿到集市或卖给饮品店,一袋就是几十块的纯利。
凉粉草也适合合作社集体运作。
集中扦插、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和晾晒,再通过合作社对接订单,有规模、有保障,收益更加稳定。
凉粉草的最大用处是做凉粉、仙草冻、冷饮等夏令食品,尤其在南方,每年四五月开始销量暴涨,一直到八九月仍供不应求。
饮品工厂往往在春末开始大量收购干草进行提前加工。
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传统饮品品牌对原料有稳定需求,不少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
除此之外,城市中小型餐饮店、夜市摊主也会收购干品自制凉粉,在高温天气中吸引大量顾客。
从现有市场看,全国每年对干品的需求在10万吨以上。
按每亩产出1500公斤干品计算,仅广东就需要约6万多亩种植面积来保障供应。而目前种植规模远未达到饱和,潜力仍大。
在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偏好天然食品的趋势下,这种来源简单、制作方便的食材越来越受欢迎。
一斤干品加点水煮开,放凉凝成胶冻,一家人吃得舒坦,成本低,制作快,口感也好。
凉粉草的种植周期只有90天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能种两茬,灵活度高。
春种一茬,秋种一茬,中间留出换茬时间还可套种其他作物。
投资门槛不高,种子、农具、地租加起来一亩地也不过两千元出头,算上肥水管理、人工收割等杂项,总投入控制在2500元以内。
按最低市场价计算,干品卖出后每亩至少能回本翻倍。
只要做好前期苗源选择,合理密植、控制水分、避免积水,几乎没有严重病虫害。
自然灾害风险相对可控,特别适合有小块土地但缺乏高投入能力的农户尝试。
目前还有不少地方通过农技站提供免费种苗、技术培训和示范田参观服务,对新手农户帮助较大。
一棵看似普通的草,却能从田间地头走进餐桌市场,从家庭自种做到产业化供货。
凉粉草正是这种“草根起家”的代表。它不是高风险、高技术的作物,也不是靠政策补贴勉强维持的项目。靠的是真实的市场需求、稳定的价格、和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汗水。
想通过土地多挣点收入,又不愿押重本试错的农户,凉粉草是一条值得认真考虑的出路。一把镰刀、一张晒网、一片地,这草或许能成你家的“小金叶”。
来源:烟寒初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