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那片被岁月浸染得醇厚的土地上,时光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温柔地拉成了慢镜头,每一帧都流淌着质朴与温情。而队长老周攥着铁皮喇叭站在晒谷场老槐树下的身影,以及那青铜钟“当当”撞碎雾霭的声音,便是这慢镜头里最鲜活的开场。
在那片被岁月浸染得醇厚的土地上,时光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温柔地拉成了慢镜头,每一帧都流淌着质朴与温情。而队长老周攥着铁皮喇叭站在晒谷场老槐树下的身影,以及那青铜钟“当当”撞碎雾霭的声音,便是这慢镜头里最鲜活的开场。
当第一缕晨光羞涩地探出云层,给天地间的一切都披上一层薄纱般的金辉时,老周已然站在了晒谷场的老槐树下。那棵老槐树,枝干粗壮,树皮皴裂,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老周手中的铁皮喇叭,在微凉的晨风中显得有些陈旧,喇叭口处还残留着些许岁月的斑驳痕迹。他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那气息里混合着泥土的芬芳、青草的清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烟火气,然后,他鼓足了劲,对着喇叭喊道:“出工咯!”那声音,带着老周特有的浑厚与爽朗,在空气中悠悠荡开,惊起了栖息在老槐树枝头的几只麻雀,它们扑棱棱地飞起,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也在为这新一天的劳作奏响了序曲。
与此同时,那口青铜钟也被老周有力地敲响。“当当当……”悠扬而又清脆的钟声,如同一把利剑,瞬间撞碎了弥漫在晒谷场上空的雾霭。那雾霭,像是被惊扰了美梦的精灵,慌乱地四处逃窜,渐渐露出了晒谷场原本的模样。青石板路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社员们听到钟声,纷纷从各自家中走出。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渐渐清晰起来。李婶走在人群中,她一边走,一边往蓝布衫口袋里塞冷硬的苞谷馍。那苞谷馍,是她昨儿夜里就准备好的,用粗糙的玉米面揉成,在灶膛里烤得金黄,散发着淡淡的玉米香。只是,经过一夜的冷却,此刻变得又冷又硬,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的生活。李婶的布鞋,鞋底已经磨得有些薄了,为了能多穿些时日,昨儿夜里,她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用麻绳仔细地补过鞋跟。那鞋底上的铁钉,在青石板路上擦出星星点点的火星,仿佛是她对生活不屈的呐喊。
王大爷扛着锄头,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他的锄头,把柄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那是无数次与土地亲密接触的见证。王大爷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看着老槐树下的老周,咧开嘴笑了,露出那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亲切。
年轻的小伙子们,则像是一群欢快的小鹿,一边走着,一边互相打闹着。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仿佛这片广阔的土地,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
社员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晒谷场,他们围在老周身边,等待着分配当天的任务。老周站在那里,神情严肃而又认真,他详细地安排着每个人的工作,那声音,沉稳而又坚定,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大家的心都安定了下来。
分配完任务后,社员们便各自扛着农具,朝着那片广袤的田野走去。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渐渐拉长,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那片田野,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所在,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丰收。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脚下的泥土松软而又湿润,散发着泥土特有的气息。路边的野花野草,在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点头问好。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当太阳渐渐升高,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整个田野,社员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锄头,翻耕着土地,那锄头与土地碰撞的声音,仿佛是一首激昂的劳动交响曲。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滚落,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却浑然不觉,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这晨光里的出工钟声中,社员们开始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天。那钟声,不仅仅是劳作的号角,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它穿越了岁月的长河,永远回荡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一段永恒的记忆,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如今,时光流转,那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晨光里的出工钟声,却依然在我的心中回荡。它让我怀念起那段艰苦而又充实的岁月,怀念起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怀念起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那钟声,是我心中永远的乡愁,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鲁苑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