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禁手机风暴:锁住屏幕就能锁住未来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17:27 2

摘要:当高校将手机塞进布袋、把“抬头率”写进考核,这场“无手机课堂”运动究竟是学风整顿的利器,还是教育创新的枷锁?

指尖划破书香气,抬头尽是低头族。

当高校将手机塞进布袋、把“抬头率”写进考核,这场“无手机课堂”运动究竟是学风整顿的利器,还是教育创新的枷锁?

一边是学生吐槽“自愿上交变强制”,一边是校方坚称“一切为了教学质量”。争议背后,藏着数字化时代教育转型的深层博弈。

学风建设无错,但“一刀切”管理注定双输

高校抓学风天经地义。课堂本是知识的殿堂,若任由学生沉迷短视频、游戏,便是对教育责任的亵渎。但问题在于:用布袋锁住手机,真能锁住学生的心吗?

西北政法大学的争议绝非个例。不少高校将手机管理与评优挂钩,违规者通报批评,表面“自愿”,实则隐形强制。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像极了家长没收孩子的玩具——结果往往是更激烈的反抗。有学生直言:“不让用手机,PPT拍不了,笔记跟不上,反而学得更吃力。”

教育不是驯兽,锁住屏幕的课堂,锁不住漫游的灵魂。

手机不是课堂公敌,低质教学才是病根

数字化浪潮下,手机早已超越“娱乐工具”的标签。它可以是文献库、笔记神器,甚至是课堂互动的桥梁。教师用PPT授课已成常态,若禁止学生拍照记录,无异于逼人“用竹篮打水”——知识点哗哗流过,能接住的寥寥无几。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如果课堂本身味同嚼蜡,即便没收手机,学生也不过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照本宣科的老师、十年不变的课件、缺乏互动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课堂,连教师自己都讲得索然无味,又凭什么要求学生全神贯注?

与其怪手机抢走学生,不如问课堂拿什么留住学生。

00后要的不是管控,是尊重与共谋

这一届年轻人,是举着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他们习惯多元表达、注重个性自由,对“高中式管理”天然抵触。当高校用“禁止挂床帘”“课前交手机”等细则筑起高墙,看似规范了行为,实则浇灭了热情。

真正的学风建设,从来不是校方单方面的“军令状”。某985高校曾发起“课堂手机公约”行动:教师承诺不用“PPT朗诵”,学生自愿将手机调至勿扰模式。一学期后,课堂互动率翻倍。管理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压制,而是激发自律。

教育若只有“管”没有“理”,再严的规矩也只是纸上谈兵。

把课堂变成磁铁,而非牢笼

想让学生放下手机,先得让课堂值得抬头。北京某高校教授将“弹幕互动”引入课堂,学生用手机发送提问,知识点实时讨论,枯燥的理论课秒变“知识直播间”;上海某学院推出“无手机挑战赛”,专注听课的学生能兑换实践学分。这些案例证明:好课堂自己会说话,根本不需要和手机抢存在感。

与其纠结“禁与不禁”,不如思考如何打造“金课”:

教师得“卷”起来:淘汰陈年课件,用案例、辩论、实践激活课堂;

规则要“活”起来:区分“娱乐使用”与“学习辅助”,让学生用手机查资料、做调研;

评价需“软”起来:用课堂参与度、创新成果代替僵化的“抬头率”考核。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听话的低头族”,而是塑造“会思考的抬头者”。当我们不再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当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的碰撞场,那些曾经沉迷屏幕的学生,自会放下手机,抬起求知若渴的眼睛。

毕竟,锁住手机容易,锁住未来太难。

来源:琰琰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