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关于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入股、数据信贷、数据信托及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模式。
《北京市关于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入股、数据信贷、数据信托及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模式。
此次力度不可谓不大。
结合当前全国多地实践案例,北京此举的战略意义与产业推动效应值得深入剖析。
北京作为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早在2023年便以台湖区域为核心启动制度创新试验,目标直指“全球数据产业高地”。
《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战略定位,其核心在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双轮驱动体系,推动数据要素从资源化向资产化、资本化跃迁。
其中再次明确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收益分配机制、跨境流动规则等核心议题,提出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核定收费标准,引导“按贡献分配报酬”。这与2024年新《公司法》及2025年《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形成联动,为数据资产入股提供法律保障。北京的制度创新不仅为本地企业铺路,更可能成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模板。
仅在流通层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升级计划尤为关键,明确提出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北数所将强化定价能力、构建交易生态,并与其他平台互联互通,目标成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的枢纽。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结合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底座支撑,北数所的发展将会引起各方持续关注。
此次提出的数据入股模式并非孤立概念,而是建立在全国多地实践基础上。
早在2023年,青岛国企以医疗数据作价100万元入股,2025年芜湖民营企业徽投科技以数据资产估值204万元入股新设企业,均验证了数据资产化的可行性。无锡的“吴越文化数字传播流”入股案例更进一步显示,文化类数据可通过市场化评估转化为资本,缓解企业实缴压力。
北京的优势在于整合政策与市场资源。
一方面,朝阳数据要素产业园已集聚北数所、元保数科等30余家数据企业,形成“一中心六平台”服务体系,涵盖流通、跨境、标准建设等全链条;另一方面,《意见》提出设立数据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为数据资产注入流动性。同时通过北数所与北交所联动,未来数据企业上市路径将更清晰,社会资本参与数据开发的积极性也将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对数据跨境流动的探索依托自贸试验区推动数据跨境负面清单落地,建设“国际数据口岸”,这一举措不仅服务于本土企业出海,更可能吸引跨国数据平台对等开放,形成全球数据价值链的关键节点。
无论是流通交易,还是数据入股,真正使得数据体现出核心的价值的还在于场景优势。《意见》提出开展“数据要素X”行动,覆盖工业、医疗、金融等十大领域,与朝阳区“人工智能+”示范场景、海淀区智慧城市等区域特色形成互补。
此外,数据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发点。今年4月14日,由南京鑫欣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作为发行人、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管理人和销售机构申报的“华鑫—鑫欣—数据资产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取得深圳证券交易所无异议函,为全国首单获批的数据资产贴标ABS(资产证券化),总规模达5亿元。《意见》同时提出“数据信托”模式,未来或可诞生类似REITs的数据资产金融产品,进一步盘活存量数据价值。
数据交易网评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判断,尽管前景广阔,北京的综合试验区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
其一,数据估值与合规性难题。现有案例中,数据资产评估依赖第三方机构,但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引发作价争议。
其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跨境流动与场内交易需平衡开放与风险,北京提出的“可信数据空间”和隐私计算技术或是破局关键。
其三,区域协同问题。如何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数据交易市场差异化发展,需进一步巩固定位。
未来,北京若能率先完成三方面突破,将成为全球数据要素市场标杆:建立全国性数据资产评估体系,推动估值模型与会计准则接轨;完善数据要素金融工具,发展数据信贷、衍生品等创新产品;构建跨境数据流通国际规则,通过“数据口岸”对接高标准经贸协议。
北京的《意见》不仅是政策文件,更是一份“数据要素宣言”。其战略意义在于以制度创新激活数据潜能,以市场实践反哺制度完善,形成“改革—实践—迭代”的良性循环。
从无锡的文化数据入股到芜湖的民企探索,再到北京的全球野心,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正从区域试点迈向全域突破。
我们期待,到2027年,北京数据市场培育取得突破,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系列任务在京率先完成。也同时期待,“北京经验”或将重新定义全球数据经济的竞争格局。
来源:小璇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