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即将进入夏季,“烧烤+景观”正以创新姿态成为城市文旅经济的新业态。它打破传统旅游消费边界,将烟火气十足的烧烤体验与特色景观资源相融合,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旅新体验。呼和浩特大黑河景观观光带便是这一业态的生动实践,通过将烧烤活动与
大黑河畔“烧烤+景观”:营造城市文旅经济新业态
作者/孙树恒
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即将进入夏季,“烧烤+景观”正以创新姿态成为城市文旅经济的新业态。它打破传统旅游消费边界,将烟火气十足的烧烤体验与特色景观资源相融合,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旅新体验。呼和浩特大黑河景观观光带便是这一业态的生动实践,通过将烧烤活动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结合,探索出城市文旅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呼和浩特大黑河景观观光带
呼和浩特大黑河景观观光带依托大黑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经过系统规划与开发,打造出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区域。整个观光带以大黑河为轴线,沿岸布局了丰富多样的文旅项目。
在生态景观打造上,大黑河景观观光带注重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种植了大量本土植物,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春季,大片桃花、杏花竞相绽放,粉色花海与碧波荡漾的河水相映成趣;夏季,绿树成荫、芦苇摇曳,成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季,金黄的树叶与湛蓝的天空交织,展现出浓郁的秋意;冬季,河面冰封,银装素裹,别有一番北国风光。除了自然景观,观光带还融入了许多人文元素。
在文旅配套设施方面,大黑河景观观光带设置了多个功能区域。专门规划的户外烧烤区,配备了卫生设施,既满足游客自助烧烤的需求,又保障环境卫生与安全。此外,还有供游客休憩的草坪区、游乐区、健身步道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二、周末烧烤:烟火与欢乐的交融
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几位好友相约来到大黑河景观观光带的烧烤区。抵达时,烧烤区内已是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的焦香与食材的诱人香气。大家熟练地从取出烤架、燃气灶与工具,在河畔选定一处视野开阔的位置开始布置。铺开野餐垫,摆放好提前准备的新鲜食材与饮品。
点燃燃气灶,待温度适中,将食材,置于烤架之上。随着火苗的跳跃,肉串渐渐变色,油脂滴落炉火,迸发出滋滋声响,香气愈发浓郁。朋友们分工协作,有人专注翻动食材,确保均匀受热;有人调配秘制酱料,为美食增添独特风味;还有人分享着生活趣事,欢声笑语与烧烤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
在烧烤过程中,游客不仅能享受美食制作的乐趣,还能欣赏大黑河的自然风光。波光粼粼的河面,偶尔掠过的飞鸟,远处起伏的山丘,构成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卷。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烧烤体验,让人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的惬意,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三、烧烤后漫步:沉浸于景观的诗意之旅
烧烤结束后,带着满足与愉悦的心情,大家沿着大黑河景观观光带的步道开始漫步。此时,春日的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大片的桃花林是途中最亮眼的风景,粉白相间的花朵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纷纷飘落,宛如一场浪漫的花雨。游客们穿梭其中,或驻足拍照,或闭眼轻嗅花香,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桃花林的桃花已经落了,杏花又开了,粉白的杏花在阳光里愈发朦胧,成团成簇地缀满枝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地,柔软的草坪如绿色的绒毯延伸至远方。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奔跑,放风筝、做游戏;年轻情侣并肩而坐,低声交谈,享受着静谧的二人时光;还有老人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沐浴着阳光,感受岁月的静好。人们登上桥上和军舰观景台,大黑河的全景尽收眼底,河流蜿蜒,绿树成荫,与远处的城市建筑相互映衬,展现出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继续前行,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两匹小马儿正悠闲地低头吃草。它们身姿矫健,皮毛油亮,时而抬头嘶鸣,声音响彻天际。游客们远远观望,感受着骏马的英姿,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之中。这种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体验,为此次漫步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暮色渐浓,大家的肚子也开始咕咕作响。沿着步道前行,来到观光带附近一家颇具特色的饭馆。一进店门,浓郁的地方风情扑面而来。服务员热情地推荐了几道招牌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地道的美食,分享着一天的见闻与感受,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充实而美好的一天。
四、“烧烤+景观”对文旅发展的价值
一是提升游客体验。“烧烤+景观”模式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单一性,为游客提供了集美食制作、自然观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游客可以亲手烤制美食,享受劳动成果;漫步景观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魅力;品尝特色美食,领略地域文化风情。这种多元化的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个性化、深度化旅游的需求,提升了旅游的趣味性与参与感,增强了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二是拉动区域经济。该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消费链条,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烧烤活动直接带动了食材采购、烧烤租赁、调味品销售等相关产业;景观游览促进了周边休闲娱乐项目消费;餐饮消费则进一步拉动了地方特色美食产业。此外,游客的住宿、交通等需求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是共情是文旅项目的灵魂。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深度洞察其内心需求与情感共鸣,以独具的情感理念,结合精心打造的景观,构建了独一无二的文旅体验。这种体验不仅需要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更要碰触其心灵深处,让旅行成为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四是传播地域文化。呼和浩特大黑河景观观光带将内蒙古的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融入“烧烤+景观”的各个环节。从烧烤食材中的特色肉类、奶制品,到饭馆里的民族装饰与美食,再到景观中的民族元素与动物展示,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传播方式生动自然,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与知名度,增强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五、“烧烤+景观”对文旅发展的启示
一是深挖在地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在发展“烧烤+景观”业态时,应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将其融入烧烤与景观设计中。通过突出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
二是完善业态布局,构建全链条消费场景。“烧烤+景观”项目应构建全时段、全链条的消费业态。除了烧烤与景观游览,可增加文化演艺、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特色住宿等项目。白天,开展文化讲座、亲子互动活动;夜晚,举办灯光秀、音乐晚会、露天电影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频次,实现从单一观光向综合体验的转变。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提升品牌传播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与品牌传播效果。引入AR、V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景观讲解与文化体验;开发智慧旅游APP,实现线上预约、导览、消费等功能。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策划创意活动与话题,吸引网红打卡与游客分享,扩大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例如,发起“最美烧烤景观”摄影大赛、“烧烤美食打卡挑战”等活动,借助网络传播力量,提升品牌热度。
四是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平衡商业利益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关系。“烧烤+景观”项目应设立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非遗展示区、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此外,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是强化多方协作,凝聚发展合力:政府应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项目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企业要加大投资与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水平;社区居民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提供特色服务,分享地方文化。同时,加强与周边景区、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烧烤+景观”作为城市文旅经济的新业态,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呼和浩特大黑河景观观光带的实践,以及借鉴国内其他优秀文旅项目的经验,为这一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烧烤+景观”有望在城市更多地方落地生根,通过不断创新与完善,成为推动城市文旅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让城市在烟火与诗意中绽放独特光彩。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