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争霸,晋国大臣叔向主张先以强大军威震慑楚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先声夺人(xiān shēng duó rén)
字面意思
- 先声:抢先造势,先展示气势
- 夺人:震慑或压倒对方
- 字面指:在行动之前,先以声势压倒对手,占据心理优势
深层含义
1. 心理战术:通过气势、宣传或威慑影响对手
- 比赛前,球队放出必胜宣言,先声夺人,打击对手信心。
2. 舆论造势:在竞争或冲突前抢占话语权
- 新产品发布前,企业通过广告造势,先声夺人,吸引市场关注。
3. 艺术表现:在创作或表演中,开场即震撼人心
- 电影开场用宏大场景先声夺人,立刻吸引观众。
典故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背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争霸,晋国大臣叔向主张先以强大军威震慑楚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 相关思想:先人有夺人之心(先发制人,可动摇对方意志)。
结构分析
- 先声(抢先造势) + 夺人(压制对手)
- 逻辑关系:通过气势或宣传取得主动权
现代用法与例句
1. 商业竞争
- 某手机品牌在发布会前密集宣传黑科技,先声夺人,抢占热度。
2. 体育竞技
- 拳击手赛前放出狠话,先声夺人,给对手施加心理压力。
3. 政治外交
- 某国在谈判前高调展示军事实力,先声夺人,迫使对方让步。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先发制人:抢先行动以掌握主动权
- 先入为主:先占据有利印象
- 声势浩大:以宏大场面震慑对手
反义词
- 后发制人:先观察再反击
- 韬光养晦:隐藏实力,低调行事
- 默不作声:不主动造势,保持沉默
易错点
1. 与“先发制人”混淆
- 错误:直接采取行动(如突袭)
- 正确:侧重舆论、气势上的压制,而非实际进攻。
2. 感情色彩
- 中性词,但常用于积极竞争或策略性威慑,而非恶意打压。
文化冷知识
- 古代战争:击鼓进军、呐喊助威,均属“先声夺人”战术。
- 西方对应:英语 "psychological warfare"(心理战) 概念相近。
- 京剧表演:名角出场前,锣鼓声造势,也是“先声夺人”的体现。
相关成语延伸
- 虚张声势:故意夸大实力吓唬对手
- 一鸣惊人:突然展现惊人才能
- 敲山震虎:间接警告或威慑
当代启示
1. 品牌营销:广告造势可提前锁定消费者心智。
2. 个人影响力:演讲或面试时,开场强势能主导局面。
3. 危机公关:负面事件前主动发声,可减少舆论冲击。
经典哲思
-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交战就让敌人屈服,是最高明的策略。)
- 拿破仑:战争90%靠的是心理。
- 现代传播学:认知即现实,抢占舆论高地至关重要。
总结
“先声夺人”强调心理和舆论层面的主动权,适用于商业、竞技、外交等领域。与“先发制人”不同,它更注重造势而非直接行动,善用此策略可在竞争中占据先机。但需注意,过度依赖声势而缺乏实质,可能适得其反。
来源:从头再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