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贸易:油价跌势大宗商品仍是向下,LPG也难独善其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21:37 3

摘要: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中国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中国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2025年4月7日,美国宣布将从4月9日开始对中国额外征收50%的关税。

2025年4月9日,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2025年4月10日,美国将对不采取报复性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但是上调对华关税至125%,甚至可能到150%。

类似的中美贸易博弈曾在2018-2019年发生过,中国对美国进口LPG曾征收额外关税25%,导致中国从美国进口液化气的量一度中断。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液化气量约为356万吨,2019年进口量几乎为零降至0.2万吨,2020年初对峙局面缓和,202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液化气再次飙升至480万吨。

图:近五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液化气变化量

2025年中美高额关税对峙再次上演,本次美国的冲突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但此次中国的反制力度最强,那么对中国液化气期货影响如何呢?

因关税政策的不断演变,国际液化气市场行情开始了剧烈波动。截止至4月9日的一周内,到岸华南冷冻货丙烷周平均价格较上期跌69美元/吨或10.92%至562.8美元/吨,丁烷周平均价格跌69美元/吨或11.1%至552.8美元/吨。中东冷冻货离岸丙烷周平均价格较上期跌30.8美元/吨或5.16%至566.6美元/吨,丁烷周平均价格较上期跌30.8美元/吨或5.24%至556.6美元/吨。

图2:2025年3月-4月华南冷冻货到岸价格走势图

4月3-9日,华南冷冻货到岸市场呈现明显下跌后小幅反弹的走势,2日美国对等关税出台,4日中国反制加征34%关税落地。关税冲突的初期市场参与者因对未来市场走势不确定,加之中国为美国LPG货物出口最大买家,预期后市美国货物或因此中断等利空消息的增加,市场恐慌情绪出现,导致华南冷冻货到岸价格开始逐渐大幅走低。后续因到岸中国的液化气对在4月10日之前装船并且在5月13日之前到岸的货物有加税豁免权,因此中国进口商对5月上半月到岸货物的需求明显增加,带动华南冷冻货到岸价格有所回升。液化气作为从原油提炼的副产品,其价格走势与原油息息相关。后期由于原油价格涨跌波动较大,冷冻货到岸价格再次随原油震荡。

同时间段,中东离岸市场价格呈现逐步下调的走势,虽然市场讨论因关税冲突中国进口商对美国货物的需求降低,转而采购中东离岸的货物,但由于本周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加之远东到岸市场价格下滑明显,因此同样带动中东离岸价格本周前半段时间持续波动下行,后续因9日原油价格大幅回调,带动中东离岸价格反弹,不过幅度有限。

清明假期间受中美加征关税影响,国内液化气整体呈现大涨后窄幅回落走势。码头进口气价格大涨,带动国产气价格上行,南方涨势强于北方。后期市场炒作氛围消散,且有国际原油下跌牵制,市场转弱价格窄幅回落。进口气方面,中美加征关税事件发布,市场存恐慌情绪,进口商担忧后期缺货及成本走高,商家存惜售情绪,部分保供装置生产现货停出,价格应声高涨,累计涨幅300-600元/吨,下游买涨入市购销活跃,而当前价格虚高,随下游回归理性后购销氛围下滑,码头利润良好出货意向积极,降价竞相出货。原料气方面,原料气价格稳中小幅涨跌调整。周内消息面持续利空,终端油品市场偏弱牵制,下游多维持刚需采购为主,好在市场低供存支撑,厂家调整幅度不大,多根据自身库存情况涨跌窄幅调整。截至4月10日,全国液化气指数周平均为5166点,较上周上涨193点。

图3:2025年3-4月华南液化气市场走势图

受关税政策影响,反制关税叠加原油大幅下行,使得进口成本分歧增加。从供给方面来说,中国丙烷高度依赖进口,2024年中国进口液化气3541.48万吨,美国货物占到52%,其中进口丙烷2923.68万吨,从美国进口的丙烷占比更是达到59%,因此中方反制关税对LPG价格构成实质性影响。尽管中东地区也大量出口丙丁烷,但中短期内难以承接如此大的体量。从需求方面来说,关税引发全球衰退预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LPG潜在的上涨幅度。同时丙烷进口价格的提高,使得本就亏损的PDH雪上加霜,预计负反馈将很快形成。整体来看,随着原油成本大幅走弱以及化工需求预期下降带动LPG期货持续下跌。本周大商所液化气主力合约PG2505收盘均价4484元/吨,环比下跌135元/吨或2.9%。

图4:2024年-2025年大商所液化气期货价格走势图

在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的背景下,资本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加重,美国股票市场大跌,美联储降息预期加强,国际油价也处于跌势,大宗商品大趋势仍是向下,LPG也难独善其身。那么未来液化气期货走势如何呢?

中国对美国进口货物关税的反击力度加强,势必会增加中国进口美国液化气成本。如果加征84%的关税后,以2025年4月9日FEI成交546美元/吨的成交价格计算,丙烷到岸成本约为7927元/吨,成本暴涨3595元/吨或83%,这将会导致从美国进口LPG“戛然而止”。

若美国货源缺失,众多进口商将再次转向中东、非洲、澳大利亚、亚洲等其他国家或地区寻找货物。由于中东地区是除了美国以外的液化气主要供应地,因此中国进口商或主要转向在中东地区采购货物,加之中东地区新PDH装备投入使用,中东离岸市场供需面吃紧情况加重,另外液化气装船增加,带动船只需求从而推动运费上行,种种因素势必拉高中东离岸市场价格。反观美国,随着LPG出口量大幅下降且库存上升从而也压制美国MB价格走低。不过目前美国丙烷库存水平处于近3年最低点,因此短期来说虽然中国市场需求的降低会引起价格下滑,但库存的弹性依然较大,因此下跌空间或相对有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LPG进口国,2017年中国进口液化气主要来源地为中东,其次为美国市场,彼时中国进口液化气来源国中,美国占比仅20%。而2024年,中国进口液化气来源国中美国的占比已经陡然增加至52%。

图5:2024年液化气进口来源国比重

若在5月中前关税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中国液化气进口商大概率会转向寻求其他货物来源地,比如中东,非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地区,或者临近的日韩等国。美国和中东地区目前为中国进口液化气的主要来源地,后市美国货物缺失进口部分将由其他产地替代。美国的货物或将增加流向印度、拉美、日韩、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数量。

据金联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液化丙烷进口量2923.68万吨,来自美国的进口量在1731.59万吨,占比高达59.22%。而进口丙烷90%以上均用于PDH装置,其他为燃烧属性。近两年来,受下游产能发展过快、供需关系加剧等影响,导致PDH装置原料成本始终维持高位,与丙烯产品价差缩小,装置盈利空间被压缩,甚至长期处于宽幅亏损状态。此次加征关税将大幅提升丙烷进口成本,导致PDH装置加工利润再度萎缩。如果关税政策落地,对于中国PHD企业来看,一方面面临原料将陷入不稳定性与缺失性状态,另一方面长期亏损局面将更加严峻,从而导致单一工况的PDH企业将进入长期停工或降负生产。另外作为燃烧属性的丙烷价格推高后,部分需求可能转向天然气、煤炭,从而削弱LPG的需求份额。

短期来看,在中美关税对峙下,当前中国LPG下游深加工企业已宣布暂停美国丙烷长约采购,转向卡塔尔长协资源,装置负荷降至七成。随着中东现货价格上涨,进而会推升中国LPG期货基准成本。同期美国液化气竞争力下降从而压低当地价格,导致区域价差波动扩大。

长期来看,美国对LPG深加工企业下游化工品加征高额关税,会间接抑制中国对进口LPG的需求,影响全球贸易量。关税推高进口成本后,PDH企业利润压缩减少开工率,导致期货市场对远期需求的悲观预期。对LPG期货市场有兴趣的投资者,除了国内市场,不妨也留意国外一些期货产品,例如芝商所(CME Group)旗下的NYMEX提供五份LPG相关的期货合约,是一个成熟活跃的衍生品市场。这些合约主要采用大宗交易方式,参与者多为机构客户,包括生产商、消费者和贸易商,他们利用这些期货合约进行对冲和风险管理。获取更多芝商所LPG期货合约的详细信息,可前往芝商所中文网站查阅。

芝商所旗下的NYMEX提供液化石油气(LPG)期货合约,是一个成熟活跃的衍生品市场。这些合约主要采用大宗交易方式,即双方直接议价成交,有别于缺乏可见流动性的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主要参与者为机构客户,其中商业实体占主导地位。这些商业客户包括生产商、消费者和贸易商,他们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对冲和风险管理。

对于能源圈的人来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取消订单”,而是一次“金融动脉”的突然掐断。

有人形容,那艘被退回的LNG船像一颗心梗前被卡住的血栓,倒不是立刻要命,但它说明——整个通路出了问题。

关税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爆点,是一整套依赖美元金融模型的链条开始断裂。这一次,不是中国不接美国的气,是中国不再想玩这套美国定的游戏规则。

航运追踪平台Kpler记录下一个罕见场景:一艘装满6.9万吨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船只,驶抵孟加拉国,而非原定的福建港口,只因为它错过了中国2月10日对美LNG加征15%关税的时间窗口。

这种临时改变航线的操作,在贸易圈内被称作“调港甩单”,平时极少发生,一旦出现,多半不是商业谈崩,而是政策变天。

这不是表面上断了几船气那么简单。这背后的逻辑链条远比想象复杂得多。从中国企业手里的进口端,到美国页岩气企业的供货承诺,中间串联着一整套名为“能源金融模型”的架构。

这些模型以美元为基准计价,嵌套了融资条款、交割保险、资产证券化包、对冲机制,每一层都建立在“合约可执行”与“政治风险可控”的假设之上。

但当中国对美LNG进口税负抬升至49%,这一套体系的根基就被松动了。一位香港能源投资圈人士私下说:“我们不是不想接货,而是你让整个合同在财政上不成立了。”

合同一变,金融杠杆就断了。此前至少有13份中美之间的LNG长期协议,一部分绑定到了2040年以后。

中石化与Venture Global的20年合约、中海油与Cheniere的年供300万吨协议,都附带美元计价、定价锚、风控模型。

这些合同并不是一句“暂停”就能收回去的,它们背后是中资买方早年拿着信贷授信做的国际融资设计。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的索菲·科尔博警告称,这一波税率变动“极可能让中国企业彻底远离美国LNG的长期合约”。她的判断背后,是一笔笔金融逻辑账。

例如,在深圳的一家能源贸易企业,本打算今年第三季度开始从美西海岸进口LNG,合同价格已签、美元授信也批下来了,但2月份起,税负、通胀、结算风险叠加,公司内部风控突然将该业务评级从“稳定”调整为“红灯”。

不仅订单取消,连做的融资ABS产品也不得不撤档。理由很简单:利差被税吃掉,美元账再怎么翻,也赚不回风险。

受这波连锁冲击最大的,不是买家,而是美国那边的新项目。Tellurian公司旗下的Driftwood LNG、NextDecade公司主导的Rio Grande LNG两大项目,原定2025年内完成融资闭环,但据路透社4月消息,在中国买家“暂停履约”后,项目信用评级下调,摩根大通与花旗银行先后宣布搁置二期贷款安排。

在业内,这是赤裸裸的资金断链。美国能源圈都明白,如果没有中国这种长期承购方,LNG终端的可行性会打个问号,尤其是在欧洲现货市场增长乏力、日韩库存饱和的当下,买家断了,项目就只剩图纸。

同时,中国这边也在加速“换轨”。2023年底,揭阳LNG接收站项目正式投产,对接的不是美气,而是中东与澳大利亚。华润燃气也首次以人民币签订15年期进口合同,用的是伍德赛德能源在西澳的天然气田。这背后,中国的目标不再是“补空”,而是“重构”。

中俄之间的“力量的西伯利亚2号”管道谈判已在春季取得突破,预计未来每年将替代至少15%的LNG海运进口。同时,国内页岩气投产量连续三年上涨,仅2025年前两个月,国家统计局数据已显示工业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7%。

这些布局看似零散,实则都是在为“美气断供”这步棋,提前布网。业内笑称:“中国断的是单边交易,接的是多边资源。”

而在美国这边,反倒是突然没了章法。据《金融时报》分析,由于中美脱钩预期加重,不少美国能源公司面临“LNG不再是优质资产”的认知拐点。不只是货出不来,融资估值也撑不住。

过去几年,美国页岩气行业靠的是“资源换金融”的模式,把气田变成债券,把运输合同包装成资产,再把长期协议卖给华尔街。可现在,这套体系的信用锚被人为切断——没有了中国买家的长单背书,就很难再把未来收益转化成当下贷款。

再看看市场价格。5月交付的亚洲LNG现货价格每百万英热单位跌至11.80美元,是一年新低。业内共识是:这不是价格调整,是市场冷感。没有新增需求、没有长期采购、没有合约预期,市场自然就凉了。

所以,这轮“断气风暴”的真正杀伤力,不在于“今天哪国买了气”,而在于未来三年,有多少项目融资将被叫停、多少船只要临时甩港、多少美元资产将无法做评级。

当中国买家在2月到4月之间集体“甩单”美气时,不是临时性变卦,而是“我已经不把你当成稳定的对手”。而这一点,比LNG的利润薄得多,却重得多。

到了今天,LNG不是不能买,而是要重新考虑跟谁买、怎么结算、签多久的合约。这不是生意变了,而是玩法变了。当美元信用都成了变量,“气”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谁敢做对手方”才是新标准。

那艘原本驶向福建、最终调头去孟加拉的船,就像一个明牌信号:新一轮能源博弈,不再看谁气多,而是看谁更懂断供以外的牌怎么出。

来源:九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