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与赌场:赌徒是如何输的一穷二白的?赌场是如何赢得盘满钵满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21:50 2

摘要:当概率遇上人性:你是否早已被算法"设局"?你相信赌场里转动的轮盘真的在和你公平游戏吗?当筹码在绿呢桌上跳跃,当老虎机屏幕闪烁着"近在咫尺的幸运",那个关于50%胜率的童话是否正在悄悄收割你的钱包?当高考数学题遇上现实赌局,马尔科夫链揭示的99%输光定律,究竟是

当概率遇上人性:你是否早已被算法"设局"?你相信赌场里转动的轮盘真的在和你公平游戏吗?当筹码在绿呢桌上跳跃,当老虎机屏幕闪烁着"近在咫尺的幸运",那个关于50%胜率的童话是否正在悄悄收割你的钱包?当高考数学题遇上现实赌局,马尔科夫链揭示的99%输光定律,究竟是冷冰冰的数学定理,还是赌场设计的终极骗局?那些让你熬夜通关的游戏关卡,是否在用多巴胺奖励机制编织甜蜜陷阱?当盲盒玩家为0.07%的隐藏款疯狂氪金时,赌徒谬误早已在消费主义的外衣下完成进化。

当电影《孤注一掷》的38亿票房撕开网络赌局的遮羞布,你是否意识到那些在数据海洋中游弋的算法,正用更精密的模型复刻着赌场的掠夺逻辑。本文作者将拆解隐藏在娱乐消费背后的操控密码,揭示当人性遇到概率,究竟谁在设局,谁在入局。

“赌徒是如何输得一穷二白的?”

“赌场是如何赢得盆满钵满的?”

笔者认为这是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往往少有人去系统地研究,将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而笔者在自己高三时做到过一道高考模拟题,对这个赌徒与赌场的纠葛通过概率论中的马尔科夫链给出了相对理论化,系统性的回答,笔者认为很有启发,所以将这道题目插入本文中供大家参考和研究。

当然,笔者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大家独立完成这一道数学题,因此答案也一同附上。但还是希望在阅读答案之前,大家认真研究、思考过这道题目,对其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阅读答案来加深理解。

这道模拟题构建了一个看似公平的赌博模型:赌徒参与赌博游戏,每局赌赢和赌输的概率均为 50%,赌赢赢得 1 元,赌输输掉 1 元。赌徒会持续游戏,直至手中赌金为 0 元(输光)或达到预期的 B 元。设赌徒本金为 A(A∈N,A

从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当 A = 100,B = 200 时,P (100) 有特定数值;当 B = 1000 时,P (100) 又有所不同;而当 B 趋向于正无穷时,P (A) 趋向于 1。这表明,在赌徒预期收益极大或持续赌博的情况下,输光几乎是必然结局。即便赌博规则看似公平,可概率的力量却在悄然决定着最终走向。但如何一直让赌徒进行赌博,反倒是个相对简单的问题。

在赌博的场景中,有许许多多的心理谬误,自动地就将赌徒们引入陷阱之中。例如,当赌徒开局不顺时,存在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徒倾向于认为随机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即认为连续失败会导致下一次胜利的概率增加。例如,在掷硬币游戏中,连续多次出现“正面”,赌徒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会更高,尽管实际上每次掷硬币的概率都是独立的;

根据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人们在面临损失时,往往表现出风险偏好,即更愿意冒险以避免损失。例如,赌徒在输钱后,会更倾向于继续下注,希望通过冒险来赢回损失,而不是选择停止赌博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 图源网络,侵删

自我归因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同样生效,赌徒往往会将自己赢得的胜利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这种偏差使得赌徒在输钱后,仍然相信自己有能力赢回损失,甚至赢得更多。

而赌徒在赢钱后不愿意见好就收的现象也十分常见,这种行为同样可以用一些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指出,人们倾向于关注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忽视反面证据,例如赌徒记住赢钱的经历,却选择性遗忘输钱的次数,强化“我运气好”的错觉,于是赢钱后相信自己的运气/技术/实力等等,一再赌博;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认为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对不同账户的资金赋予不同的心理价值。

在赌博中,赌徒往往会将赢来的钱视为“意外之财”,并认为这些钱是“不劳而获”的,因此更容易冒险使用这些钱继续赌博。例如,如果赌徒赢了1000元,他们可能会想:“这1000元是赌场给我的,不是我自己的钱,我可以用它来继续赌,说不定还能赢更多。”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很难将赢来的钱视为真正的收益并停止赌博。

于是,在诸多心理谬误的引导下,在概率模型的建立后,无论刚开始是手气出色还是手风不顺,无数的赌徒都在赌场中输光……

△ 图源网络,侵删

赌场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赌徒”不限于在赌场中,还广泛存在于生活中。

投资领域就与赌博极为相似,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股票投资时,股价涨跌如同赌博输赢,投资者持续投入且预期收益过高时,很可能面临巨大损失。若能运用概率思维,合理设定投资目标、控制投入资金,就能更好地应对风险。

还有更多与赌博看似不相关,却精妙利用了人性弱点心理原理的设计,将人类本能转化为持续沉迷的动力,也成为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工具。

情境一:

隐藏在游戏关卡中的心理操控

攻克游戏关卡和赌博看似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都巧妙地利用了人类心理中的多巴胺奖赏系统,让人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投入都越来越多,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再者,赌徒在赌场里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会成为沉没成本,促使他们无法轻言放弃,继续玩下去,即使所带来的心理乐趣已经不再。游戏游玩过程中的心理和赌徒在赌场的心理类似。

△ 图源网络,侵删

大多数游戏的关卡最开始都是较为容易,简单上手。利用即时的反馈和奖励,刺激多巴胺分泌,把赌徒留在牌桌上,体验强烈的兴奋和刺激。就拿2022年突然爆火,形成病毒式传播的一款小游戏《羊了个羊》来说,游戏的第一关非常简单,但是到了第二关,难度陡增,通关率甚至不到0.1%。这种游戏设计激发了玩家的挑战欲望,玩家平均每天花费1-2两小时尝试通关;爆火期间,日活跃用户一度突破6千万。并且,游戏通过观看广告获取道具的变现模式非常成功,据统计,玩家日均观看广告次数超过10次,单日广告收入高达数千万元。情景二:盲盒经济的“高赔率诱惑”和“幸存者偏差”

盲盒的核心机制在于其随机性——消费者购买时无法预知盒内具体款式,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类似赌博的刺激感。例如,小张为了集齐某系列隐藏款玩偶,连续购买了数十个盲盒,尽管每次开启都未获得目标款式,但他仍坚信“下一次可能就是隐藏款”。

这种心理正是赌徒谬误的典型体现:错误地将独立事件关联,认为多次失败后成功概率会上升,而忽略了每次开盒的独立概率始终不变。此外,心理账户理论在此场景中同样适用,许多消费者将购买盲盒的支出归类为“娱乐开销”“收藏预算”,从而更轻易地为重复购买行为开脱,即便超出实际需求也认为“这笔钱本就是用来玩的”。

泡泡玛特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赌博心态。品牌通过推出限量版、稀缺隐藏款(如概率仅为1/144的款式)以及“端盒”(一次性购买整盒保证不重复)等机制,制造了类似赌场中的“高赔率诱惑”

△ 图源网络,侵删

消费者为追逐稀缺款,往往投入远超商品实际价值的资金,如同赌徒为博取大奖不断加码。同时,社交平台上的“开箱分享”文化加剧了确认偏误,用户倾向于展示稀有款收获,营造“幸运者偏差”,使旁观者高估中奖概率,进而盲目跟风。这种设计不仅放大了消费者的非理性决策,也让品牌在“赌徒心理”的驱动下实现持续盈利,完美复刻了赌场通过概率与诱惑机制收割利益的逻辑。

从这些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心理账户理论在消费者行为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打造特殊消费场景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将消费行为归类到特定的心理账户中,从而促进销售。

通过学习,我们应将概率、统计等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避免陷入“自身是特例”等主观臆断的思维困境。我们也应当把对赌场和赌徒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化,运用到生活中,客观看待自身情况,不被心理谬误左右,避免陷入自我欺骗,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本文为「Doreen营销湃」原创内容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Doreen营销湃」所有。欢迎文末点赞、在看!转载及交流可联系后台!

来源:米高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