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我参加了全国政协的关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调研组在重庆的专题调研。几天时间里,我们行程密集,也收获多多。在召开座谈会听取重庆市相关部门的介绍基础上,还分赴小学、中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站,到科技企业、动漫公司以及少儿文化传播公司等实地调研。
近期,我参加了全国政协的关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调研组在重庆的专题调研。几天时间里,我们行程密集,也收获多多。在召开座谈会听取重庆市相关部门的介绍基础上,还分赴小学、中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站,到科技企业、动漫公司以及少儿文化传播公司等实地调研。
通过典型点位走访,我们以点带面地了解了重庆市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对的急需解决问题。同时,在亲听亲见中,我们感知、体会到重庆市有关部门、学校、社会、文化企事业单位如何立足主责主业,尽最大可能激活多方主体能量,拓展工作的最大范围,在直面网络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中,加强社会协作,创新工作方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的构建,主动、积极地不断织密防护、应对和处置之网。
这是一次富有意义的调研。它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未成年人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础、未来。至2023年末,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其间,随着加速演进的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由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智能设备,以及各类网络文化产品结构出的数字环境、数智生态,无疑对“互联网原住民”——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基础的塑形、塑造作用。面对网络涉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急需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新技术的引导,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丰富的优质网络产品,推动健康网络环境的持续建设。
这是一次受益匪浅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从互联网到移动端,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从频道分发到自媒体、算法推荐,以及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驱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出现的问题,总是随着网络新技术及其新媒体形式、新产品形态的持续出现、演进,形成新的问题形式、新的社会应对,这让我们思考,要进一步厘清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如面对广告深层暗示诱导等不良现象,如何加以深度介入和有机把控;对工作中更多采用“一刀切”静态化应对、处置规则,如何进一步细分等问题。
这是一次深受震撼的调研。建设和维护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空间,需要多方共治,需要从传统社会主要基于社会的人为的思维、模式与手段,进行AI时代的变革、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调研中,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重庆市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及其城市社会治理联动、调动的精准和高效。我们看到,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为形成新的治理结构,提升相关工作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人机协同的新基础、新方法。
调研结束,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想,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需要全社会协同,为清朗网络空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需要将政府引导和制度保障,企业和平台自律担责,以及学校和家庭的网络安全教育等协同并举、有效作为;需要用好新技术特质与手段,探索、建构人机协同方法与模式。如此,才能更好地共建良好网络生态,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网,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郭媛媛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