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曾与全国的媒体人交流,其中有一个话题,在产业经济方面,南京究竟是怎样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特点是什么?长板优势是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
01
南京的产业经济到底怎样了?
这篇文章不吹不黑,谈一谈南京的产业特点。
最近与南京一些房企交流,大家蛮焦虑,有一个现象,今年买房的人面孔和前些年类似,缺乏涌现出来的新人新面孔。
房子的购买力其实最终源于产业发展和人口, 因此自然会去思考城市产业方面的问题。
我们曾与全国的媒体人交流,其中有一个话题,在产业经济方面,南京究竟是怎样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特点是什么?长板优势是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
大家有共识,这些年南京的经济体量进入TOP10,这是改开以来的GDP最高排名,客观来说,不声不响,南京整体发展已经很好。而且,南京科教文卫的底蕴很深,实力突出,To B的产业比较发达,比如南京的大院大所以及很多小院小所,构成了南京的“大国重器”。然而,南京的To C属性产业不强,尽管过去有熊猫手机、菲亚特汽车等南京本土品牌,但后来在市场上式微。
看起来,似乎南京人不那么擅长做To C的事,做不好面对消费者的民用品牌。
这是怎么回事?
02
杭州、合肥作对了什么?
简单的说,南京搞智能电网、人工智能、雷达、类脑计算、深度神经网络、量子通信等,一直挺行的,但似乎不大会卖民用商品生活商品,特别是全国性的消费者品牌。
▲南京某研究所展示墙
而后者,其实恰恰是“南京有没有大厂”的社会心理因素,给人一种感觉,南京没什么大家都熟知的品牌或消费者类的巨头公司,从而有一种“南京经济好像不大行”的错觉。
其实关于耳熟能详的企业或品牌,这里面包括2点,一个是商品生产,比如具体一个手机品牌,一个汽车品牌,一个服装品牌或其他,而另一个则是“销售渠道”,过去在实体领域,可以体现为苏宁、国美,而如今在互联网领域,可以理解为拼多多、阿里巴巴、京东等,或跨境电商平台Shein、Temu等,现在互联网流量也在直播,成为新的商业变现方式。
有1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阿里巴巴诞生在杭州?
我们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浙江/杭州一直以小商品生产、轻工业、民用品著称,拥有大量相关工厂,这么多的商品,必须需要一个“销售渠道”,把这些商品卖出去,销往全国。这就是很强的孕育动力,最终诞生出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其实就是互联网电商,“让浙江的生意好做”。
同样,面对消费者而不是面对行业、企业,其要求能力是不同的,面对行业企业客户,要的是稳定、偏保守、严谨、长期性等特质,而面对消费者,市场和需求瞬息万变,要求极高的消费敏感度(网感)、需求分析、品牌、销售渠道、供应链等。
正因为整个浙江、杭州的商品都需要“卖货平台”和“渠道”,阿里诞生在浙江杭州,杭州成为互联网电商之都,是很可以理解的事。同样,1.0版的电商之后,杭州顺其自然做2.0版直播电商,也很顺其自然,因为平台、品牌和渠道等优势在。
第2个有意思的话题,合肥又“赌”对了直播电商风口?
一直以来,合肥是比南京更To B的城市,中科院下属的各种机构,科学大装置中心,显示屏及之前,合肥投资蔚来、京东方、长鑫半导体,被认为是一个伪装成政府的投资银行,现在又出现小杨哥为首的直播电商,经济效应极高。
据电商报Pro报道,小杨哥的三只羊公司,2023年直播带货货值预计超过300亿,预计纳税超4.5亿。去年,合肥纳税超过2亿的企业仅为33户,小杨哥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逆袭成为合肥龙头企业。
▲ 小杨哥 合肥奥体中心演唱会
与之对比,全国第2的南京德基销售额也只在200多亿——而小杨哥的销售额,比南京七八个商场加起来的总额都高。
其实,在以小杨哥为首的直播电商行业崛起之中,合肥在这场风口流量盛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今,合肥在“心平气和”(芯屏汽合)之外,与互联网接轨,攫取流量红利,初步具备了互联网电商之城的风采。
我们分析合肥的直播电商崛起有几个原因,比如安徽挺容易出这种直播人才,很多安徽人做直播,形成了一种氛围带动,比如一个地方有人做直播,成为网红,其他人就跟随,往往形成了“安徽网红集群”。
大V、网红,哪些人出名,这个是偶然性因素。但合肥一直努力把这种偶然性变成一种必然性,有意识去支持,提供政府助力。
根据报道,合肥与薇娅会谈,一是在合肥建立直播培训基地,开展直播人才培养、短视频制作培训,打造全国直播人才培训中心。二是利用电商直播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助力更多合肥“好货”走出去。三是积极探索“直播+公益”新模式,开展公益助农,拓展特色农副产品销路,赋能乡村振兴。
事实上,合肥确实是有意识在打造这些看起来非常接地气、一开始不太起眼甚至看不上的新兴行业。
直播电商这波风口,杭州吃到红利很正常,合肥也在赶上——其实这些年,我们肉眼可见一个楼市现象,在杭州合肥一些新房,销售都在感慨:这些网红和直播电商公司的员工买起房来是真猛。
网红固然是少数,但背后有大量内容、剧本、运营、技术、市场、品牌、推广、社交媒体策略等等,这是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群体。一个城市,新兴产业强不强,发展快不快,其实从楼市、汽车等市场都能体现出来。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南京在互联网电商、消费品牌和渠道方面特别弱,而是相对国内顶尖城市,目前还没出现巨头。
那么,南京在这方面的优劣势是什么?
03
南京产业经济的短板是什么?需要补吗?
首先讲南京产业方面的先天劣势或短板。
第一,南京的规模性与体量因素。
从首位度上,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但不是一支独大。
比如工业经济,苏州、无锡、常州甚至南通徐州等,都非常出色。而苏州工业更是强大,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超越上海深圳,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市。
江苏的产业均衡,哪个城市都挺好,但也没有绝对性的一线城市。因此,南京确实缺乏“全省的产业集群”。从产业环节来说,南京的民用制造业、消费品生产,不太突出,没有像杭州那样自然而然的孕育出阿里这样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和渠道”。
其实这也是江苏某种共性,即便苏州、无锡,虽然有工业,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但毕竟高校、人才、综合城市资源、机场高铁交通枢纽等不够,也很难孕育出超强的巨头和平台。
综合来看,南京的人口949万,6587平方公里,这都是排名十几二十几了,但南京GDP全国第10,总结一下,南京但凡人均经济体量、地均GDP等指标都很高,但规模性指标不算很高。
的确,这是一种“体量制约”,毕竟很多消费者品牌需要建立在强大的本土人口基础上,本土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南京有的商品做得很好,但没规模性的人口支撑,实际运行就很不容易,当然,本土投放的一切互联网流量推广、品牌也同样如此。就像一些快消品领域,如果本土培育得不够强,对外拓展的难度就比较大。
第二,重建设、重产品,轻品牌和流量。
客观上说,南京有点“重建设、轻运营,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营销”氛围,在南京,To B确实是深入骨髓的城市气质,很严谨,讲道理讲逻辑,不夸张,也不喜欢搞事,整个城市的产业、氛围和工作岗位的倾向,也是偏To B的。
但确实不看重品牌建设和运营,我们曾和一些企业交流,这些企业家、老板的普遍感觉是,宁可把产品多研究一下,花什么钱搞品牌和推广,真的是浪费不值。
比如一条商业街区,整体花了不少钱,其实,设计和建设得非常漂亮,如果在此基础之上,持续做好运营和品牌,持续做互联网流量,培养消费习惯路径。我们认为,是很可能会成功的——但实际上,仅仅只是建设,一开始也只是官方宣传了一下,然后就偃旗息鼓,最后这条商业街区运行得普通,一开始的新鲜感过后,如今人流很少,商店也是关的关,倒闭的倒闭,目前很萧条。
举个例子,硬件的建设费用是1个亿,但如果品牌、宣传推广和流量的费用是0,那么,这1个亿的建设费用就失去“流量保障”,很有可能白花。但如果是9千万的硬件建设+1千万的品牌和流量推广,其效果很可能更好,这件事说不定就成了。
南京有很多大院大所、小院小所,钢铁石化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这些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更多是To B,并非面对消费者和普罗大众,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讲故事讲品牌,不需要渠道,不需要广告商品牌商渠道商活动公司等,也不需要很多供应链,更不需要去注重大众在想什么,大众想要什么,大众的需求和心理是什么。
我们总结一下:
To B产业的特点:注重政府和高层的需求;To C产业的特点:注重大众的心声与需求。的确,南京的产业企业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注重高层认同和政府关系,因为这涉及到实质业务;而不是很注重老百姓和大众的消费需求,因为本质上这与自己单位的业务没什么关系。
因此,南京不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和其他高科技的新兴产业,但缺消费类民用类的巨头。
而后者其实蛮重要的,因为一家中科院下属的智能技术单位,员工虽然待遇高福利好,但员工的数量其实很有限,也就几十个最多几百个——每年的招聘岗位比较少,而且没什么上下游和供应链,这种行业和企业呈现出“孤岛型”。
而一家民用类消费类巨头,可不一样。它有大量的上下游企业,会带动很多其他行业企业的集聚与发展。
比如10多年前的苏宁和现在的Shein,就能拉动大量就业和上下游,能带动刚才所说的广告公司品牌公司和各种渠道经销商等等。这就不是一个“孤岛型”企业,而是平台型和生态型。
TO C产业的好处显而易见。所以,南京的To C产业和城市氛围这个缺口需要补吗?
04
南京发展To C产业,有必要吗?
先看2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南京只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好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了,不要贪大求全。比如在长三角区域,上海负责龙头,金融中心和总部中心;杭州负责互联网、电商及民用消费品;宁波负责港口、枢纽与民营经济;苏州负责制造业和外资;而南京负责高校科研与文化,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想太多。
这种说法的逻辑是城市有分工,有不同功能属性,硬要做自己不擅长的,可能适得其反。还不如因势利导,南京不需要补短板,只要发挥自己的长板。
第二种观点是,南京固然需要发挥自己的长板产业优势,但短板也是需要补一补的——特别是针对To C的产业,如果这个环节不补,继续缺乏城市氛围、产业人才、品牌人才、渠道人才,不把握大众消费者的心理,不具备网感,那么南京就一直会错过风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互联网电商再到直播电商——一路错过,不是南京缺乏人,而是缺乏氛围土壤、产业政策基础和相关人才,从早年的西祠胡同到途牛再到Shein,要么发展困顿,要么离开,都蛮可惜的。(具体可阅读《从Shein看南京跨境电商的隐秘往事》)
再者,注重大众需求的消费产业如果起来,才容易培育出巨头以及衍生的上下游产业与供应链。
这里,我们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一个观察分析点,新华日报南京观察有一篇文章《南京“造车”,还有机会吗?》(点击可阅读)
其中有这一段:“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南京仍是‘头部城市’。看一条产业链,不光要看整车数量,还要看上下游的产值,看未来的发展。”南京恒天领锐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楠表示,南京布局新能源产业起步早,产业链条完整,虽然缺乏标杆性“造车新势力”,但发展潜力很大,在细分赛道上具有优势。
▲ 南京产的长安深蓝S7
在新能源领域,其实南京有壳(整车制造),有芯(汽车芯片),也有电(动力电池)。但南京缺少整车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华为问界、极氪、比亚迪、智己、阿维塔等等,因此给人一种“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太行的错觉——其实,就产业链而言,南京新能源汽车制造是很有布局的。
但南京就亏在整车品牌上,因此,整车品牌的总部性意义就空白——缺乏品牌、市场、渠道、营销、战略、大数据分析及一系列相关的“舆论声场”。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上,也的确能看出“南京的产业特质和城市氛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隐在背后”,是To B的,而不是To C的。
其实,我们的观点还是倾向于第二种,南京也要逐步具备“面对消费者”的To C 能力。
南京的聪明人多,但不仅要关注政府领导和高层的To B业务关系,也要关注老百姓的心声、需求和生活消费,从而衍生出To C的大产业。
因为这能带来上下游和供应链,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和普通人更相关的就业机会,毕竟TO B的高科技岗位大多是985/211理工科博士,大多数普通人哪里够得着?
To B的产业门槛高、认知高,需要严谨、长期的能力,这与南京气质吻合。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老百姓,做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消费、生活和场景的需求,那就一定要发展好To C行业,培育未来的南京本土消费类巨头。
To C的产业好处太大了:
①提供大量普通人够得着的就业岗位;
②带动品牌、渠道、市场营销和战略、策划、数据分析、互联网等专业发展,育出大量人才,进而可以给南京制造业赋能。让南京商品从此插上“品牌和市场”的翅膀;
③鲜活、生动、接地气的To C产业与人才,在南京严谨、稳重、大气、博爱的城市气质中,注入“生动性”与“丰富性”,直接创造南京更多丰富的生活和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美誉度与魅力,提升南京高校毕业生 “留宁率”,让更多外地人才奔赴南京;
④洞悉瞬息万变的人的需求,重视普罗大众的趋势性行为,这种真正底层逻辑的能力,会让南京具备“经济土壤”。未来,诞生具体什么巨头是不确定性的,但一定会诞生,不要试图抓住产业风口,而是做好“土壤”,这才是从偶然性到必然性,这会让南京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大都市。
05
南京能打的王牌是什么?
关于To C行业,当然,南京能打的牌很多:
1)南京高校。双一流有13所高校,43个学科。南京人才真的是“又便宜又好”,客观上说,毕业生只是人才的初步,“高校毕业生+产业锤炼”,这种才是真正的人才,不能仅仅有毕业生,但缺乏“产业土壤”的培育。总的来说,南京高校是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南京有天然优势。
2)南京都市圈。南京人口规模确实不大,才949万,但南京都市圈3500万人口,这是可以做文章的。腹地广阔,人口众多,南京又是唯一综合性发展的中心城市,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和都市圈辐射效应,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发展红利,其实南京有一家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出色。
▲ 吃透都市圈红利的南京德基
那就是南京德基。200多亿销售规模,仅次于北京SKP,力压其他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的超级商业中心,除却自身运营出色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基是南京众多企业里挖掘南京都市圈红利最好的标杆——而且,德基的存在与发展,提升了整个都市圈的消费层级和能级。
讲的更直接点,德基提供了南京都市圈唯一的天花板级的消费场景,很多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淮安宿迁人为了“美好生活”而来消费。
▲ 网红南京的流量
3)南京流量。从网红城市到长红南京,这是必经之路。客观上,这也是南京这些年经营城市的发展红利,这个机会窗口可以好好把握。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在任何一个环节做好城市综合营销,从只是到南京逛一逛到可以到南京找找工作和生活,也就是从文旅网红流量到对城市的高度认同。
4)南京民营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潜力。南京不缺人才,更不缺互联网的内容人才,在媒体/新媒体/广告/直播/各行各业专家方面是有大量人才储备的,但南京缺本土的民营互联网流量巨头,众多新媒体内容人才缺一个“产业锤炼”的机会与过程。
建议南京可以做一些全国新媒体人才互联网内容人才的论坛、沙龙与平台,最好是市场化色彩浓郁的,To C特质强一些的,而不是闭门自说自话,声响与音量传递不到真正的老百姓。
……
在大国重器和To B产业经济上,南京绝对是国内第一梯队的水平,如果在To C产业上,南京能补上这个环节,那么,不仅院士、杰青和高级人才愿意到南京,更多普通人才和普通人也更愿意到南京,那么,城市一定会更好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从紫金山实验室的高科技到西城夜未央年轻人的精彩快活,这是南京走向世界的路径,也是伟大城市的胸襟!
来源:知事南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