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搏弈,损失顶级一文一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00:48 2

摘要:近四十万解除武装的赵军俘虏,被分批驱赶到自己挖好的巨坑中,上边的秦卒麻木地重复着向坑内填土的动作,为这场战国时代最惨烈的大决战----长平之战,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本文紧接前文《 战国时代最惨烈的战役内幕

公元前260年九月,上党郡的长平地区,正上演着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屠杀场面:

近四十万解除武装的赵军俘虏,被分批驱赶到自己挖好的巨坑中,上边的秦卒麻木地重复着向坑内填土的动作,为这场战国时代最惨烈的大决战----长平之战,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上面的一幕,是长平之战结束后,由秦统帅 白起 发动的坑杀赵降卒行动,坑杀了多少人?很多人认为是《史记》记载的四十五万人,其实不然。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原文是“ 前后斩首俘虏四十五万人 ”,讲的是为期三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一共斩首,坑杀了四十五万赵军。

具体被坑杀多少,没人知道,也缺乏确切的考古支撑。虽然现在山西高平(古长平)一带确实发现了大量尸骨坑,但是没有明确对应四十五万的大规模骸骨,因此也有不少学者猜测这场坑降运动,赵卒实际被坑10万到20万人。

虽然不清楚具体坑杀了多少人,但是丝毫不影响这是 中国历史上杀降最多的行动,白起也因此荣获“人屠”称号。

人口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资源(除了现代),有充足的人口,就有充足的兵源和税收(先秦为粮),这么明显的道理,白起不明白吗?

非也,白起也清楚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正常人会策划坑杀这么多降卒,这种恶劣行为必定会被写进史书,于是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

按照白起的看法,上党赵人(包括东方六国人)就是一群反动派,反复无常的刁民,这次战场被俘后放回去,下一次又会在战场出现继续从事抗秦斗争,倒不如抓到就杀掉,一劳永逸。

白起(包括当时人)会产生这种心理的本质,跟时代主旋律的改变有着莫大关系, 我在以前文章中详细介绍过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主题不同,导致战争模式也完全不同:

春秋时代主旋律是“争霸战争” ,战争是手段,做霸主是目的,你不听话,我就打你,你叫我一声大哥,我就点到为止甚至保护你,这也导致春秋时代人打仗会保持高度的贵族修养。

因此我们看到春秋时代的大规模,具有改变格局意义的大战争也就五场: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其他小战役,基本可以当成贵族间的竞技体育。

战国时代主旋律是“兼并战争 ”,目的是灭人国,毁人宗庙,战争已经成为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手段。尤其是各国完成变法后,生产力得到指数级发展,能给战争提供更多的后勤资源,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

因此我们能看到从战国时代开始,《史记》对于战争伤亡的具体数字越来越详细,尤其是商鞅变法后几十年,斩首数量越来越触目惊心。

比如这场长平之战,赵降卒被斩首坑杀四十五万;伊阙之战,韩魏联军被秦斩首二十四万;华阳大战,赵魏联军被秦斩首十五万……

但是相较而言,秦国对东方国家的斩首数要远高于东方所有国家对秦国的斩首数,为啥?

因为秦国商鞅变法时,在军事上采取了“ 尚首功 ”的军功爵制度,共二十级爵位,平民百姓只要在战场上砍下敌人脑袋,就能获得相应爵位,斩敌首越多,爵位越高。

秦国军功爵制/网图

“尚首功”通过无限放大人性中最邪恶,最暴戾的因子,以最大限度激发军队战斗潜能,也只有被东方国家鄙视“素有戎狄之风”的秦国才干得出来。

恰好此时秦国出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白起,由他指挥的对东方国家的军事打击,基本上是奔着歼灭对方有生力量而去。上面讲到的长平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就是战国时代歼敌数量前三战役,而且无一例外都是白起指挥的。

其实说来也搞笑,这种在战国中期才流行起来的歼敌打法,秦国却是第一个受害者,而且还是在由贵族精神主导下的春秋时代遭遇的。

那场战役就是“ 崤之战 ”,晋国人不讲武德,在天险崤函古道两侧设伏,给予疲惫不堪的秦军致命一击,这也是春秋时代唯一一场“ 伏击歼灭战 ”。

秦军遭到单方面的屠杀,有多惨烈?《史记》记载: (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 ;《公羊传》更是形容“ 秦军匹马只轮无反者 ”。(感兴趣的看官参阅《 崤之战详细分析 》)

到了战国时代,被封锁在崤函古道几百年的秦人,将数代人积累下来的怨气,如泼水一般洒向山东六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幸免。

东方国家经过秦国上百年的摧残蹂躏,心里也憋着一口气,直到秦末大奔溃时,用秦人对付东方诸国的手段对付秦人。

前206年,项羽击败秦将章邯,近二十万秦卒缴械投降,东方国家找了跟当年白起坑降一样的借口“ 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 ”,将这二十万秦降卒坑杀,果然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杀降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没有大一统国家的概念。

在西汉之前,人们一直过着邦国时代的生活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国家,有极高的地域归属感,这就导致战场投降跟不投降没区别,这次投降被放回去,下一次又能在战场上看到他的身影,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杀降。

到了西汉及以后的时代,人们已经对大一统的王朝模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催生出了单一的家国情怀,这就导致即使在改朝换代之际的大乱战时期,不同阵营的主体和个体之间,也会把对方当成“同胞”看待,在接受对方请降后也能手下留情,杀降的恶劣行径基本得到控制。

但是依旧有例外,那就是“异族”之间的战争,双方都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尽可能多地消灭对方人口,因此不管对方是否缴械武装,都不能留活口,而且这种“异族”战争,不仅针对军人群体,还会波及手无寸铁的百姓。

前260年十月,秦国终于拿下上党地区,按照白起的意见,是前线部队继续向赵都邯郸推进,利用大胜仗的余威以及太行山的纵深优势,一鼓作气拿下邯郸。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从了相国 范雎 的意见,下令大军撤退休整。 照例,每当出现重要历史抉择的时候,史书大概率会出现“反间计” ,这次也一样,只不过是秦国“被反间”。

范雎剧照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统一总路线

赵国派人(《史记》说的苏代)带重金游说范雎,让他阻止秦王继续伐赵,游说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天下乎 ?”现在灭了赵国,白起就创了不世之功,身份地位必定超过您,您愿意成为他的下属吗?

第二,“ 天下不乐秦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说的是即使秦国拿下了赵国也守不住,只会便宜了赵国的邻国(燕齐韩魏),到头来拼了老命捞了个寂寞。

范雎认为赵使分析的很有道理,便向昭襄王提出退兵的建议,当然他只能跟秦王说第二条“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秦王便同意了退兵建议。

光看上面的对话,范雎是出于私利反对攻赵,但是秦昭襄王决定暂缓伐赵,却只能是基于国情做的判断。

先看第一点,从赵使游说范雎的突破口(白起权势盖过范雎),可以得知 范雎和白起是竞争关系 ,而且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摆上了台面,连赵国人都有所耳闻。

当白起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时,范雎出于私欲阻止了白起进一步行动,并给秦国和韩赵两国牵线,同意后者的割地求和。但是当秦军撤退后,赵国却翻脸不认账,反手积极筹备合纵运动抗秦。

到这时范雎和白起的立场就发生了转变:

站在范雎的立场,这场割地求和是自己主张的,如今赵国反水,不是妥妥打自己脸吗?于是范雎成了积极的主战派。

站在白起的立场,你范雎不是很牛逼吗?当时为了阻止我进攻赵国,是怎么跟秦王拍胸脯打包票的,我看你怎么圆。 于是白起称病无法带兵,看范雎这老小子怎么表演。

范雎作为政治家,对行军打仗基本没啥概念,而他的性格又被太史公概括为“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于是他做了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推荐了早年救过自己的恩人 郑安平 为将军。

其实秦国上下都知道郑安平是个“关系户将军”,军事才能平庸,因此他没有独立领军的记录。

可能在范雎眼中,长平之战的屠杀场面,赵人还历历在目,这场灭国战争必定势在必得,倒不如让郑安平也领一军捞点军功,增加与白起抗衡的筹码。

没想到这个无能之辈在战场表现如此拉胯,《史记》载“ 郑安平为赵所困,急,以兵两万人降赵 ”,郑安平也因此成了秦国历史上第一位投降的将军。不过降赵后,他并没有遭到非人虐待,反而被赵国封为“武阳君”,日子过得美滋滋。

郑安平投敌剧照

但是却苦了一手提拔他的秦相邦范雎,因为秦国为了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确保举荐公正性,实行的是“ 保举连坐制 ”,如果被举荐的人失职或者犯罪,举荐者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郑安平投敌罪按照当时法律,是要夷三族,作为举荐者的范雎也要夷三族,但是秦昭襄王感念他的功绩,并没有追究他死罪,甚至为了安抚这位老同志,“ 加赐相国应侯食物益厚,以顺适其意 ”,这就是跟对老板的重要性。

但是两年后,又发生一起恶性的通敌事件,彻底压垮了范雎。

原因是当年跟郑安平一起救助范雎的另一个叫 王稽 的人,也被范雎提拔了起来,到前线的河东地区(山西西南部,以前是韩,魏地盘)做河东郡守,负责前线的后勤保障工作。

其实范雎跟这个王稽一点也不熟,他向秦昭襄王推荐王稽时的理由是“ 臣与王稽一日之雅,然其助臣入秦,恩同再造 ”。

所谓“一日之雅”,就是一天的交情,光凭这一天的交情,范雎就敢把王稽举荐为河东郡守,司马迁评价范雎“一饭之德必偿”,再贴切不过了,同时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出秦昭襄王对范雎是多么重视,毕竟这是给秦国定下“远交近攻”战略的男人。

但是王稽不知哪根弦搭错了,竟然跟东方国家约定“ 秦攻诸侯时,王稽为内应 ”,被人举发后锒铛入狱。

关于王稽通敌的动机,太史公的解释是王稽“ 背主求利 ”,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而通敌。但是这个解释显然有点苍白无力。

王稽好歹也做了十几年的河东郡守,地位并不低,而且他是怎么坐上这个位置的,他再清楚不过,倘若离开了范雎的庇护,他连根毛都不是。

王稽“通敌”更大的动机是给自己预铺路 。

因为靠山范雎遭遇郑安平投降事件在秦朝廷失势,自己作为同样被范雎提拔起来的没啥能力的“关系户”,很可能在接下来的组织考察中被罢免,倒不如趁手头还有些筹码,早点找到下家(东方国家),这也是为啥在郑安平事件两年后,就又发生了王稽通敌事件,而且事件的冒头都是指向失势的范雎。

这一次秦王还想着怎么保范雎,但是范雎自己没脸再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相,跪着向秦昭襄王谢罪:“ 臣荐郑安平,王稽,今皆负秦,臣当死” ,随后称病辞官,不久忧惧而死,范雎一系势力彻底崩溃。

以上便是范雎由主和派转变为主战派后的表演,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最喜闻乐见这个结局的,应该是白起,不过他是看不到这个政敌的倒台,因为在郑安平被举荐上战场前,白起就被赐死了……

前259年,昭襄王发动邯郸之战,妄图趁着长平之战的余威把赵国给灭了。这时白起却称病无法带病,这个理由很牵强,真是理由应该有三:

其一,就是上面讲到的把压力踢给政敌范雎,看他怎么给自己擦屁股。

其二,长平苦战赵国被打爆了,但是秦国情况也不乐观“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其三,翻越太行山攻打赵国,很可能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围攻“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秦王没办法,只好派五大夫 王陵 领兵二十万攻打邯郸,此时邯郸的守军只有近十万,相持了几个月,邯郸城内便出现“ 炊骨易子而食 ”的惨状。

在这危急存亡时刻,平原君 赵胜 站了出来,做了两个操作给赵国续了三十年的国祚:

第一,找楚国搬救兵,原本计划带二十个文武兼备的门客出使楚国,选了一大圈还少一人,这时一个叫 毛遂 的人主动推荐自己,他便以凑人数的身份加入了出使团,没想到最终也正是依靠这个冲动的毛头小子,打破了谈判僵局,“迫使”楚王当场签订合纵盟约。

第二,“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城内居民看到连养尊处优的贵族,都将夫人以下的家丁门客编进军队,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来犒劳士兵,顿时士气打振。

解邯郸之围的首功非平原君莫属,他这么卖力地张罗救国行动,除了作为国内顶级贵族与国家命运深度捆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因他几年前强烈主张接收上党郡,导致秦人怨恨而发动长平之战,这是对国家的亏欠,也是对自己错误建议的赎罪。

在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的坚守下,王陵率领的秦军久攻不下邯郸,还损失了五个营,可谓损失惨重。秦昭王再次命令白起挂帅,白起向秦王阐述了不能克赵的理由,再次推脱。

这时应侯范雎也来请白起挂帅,很明显这是秦昭王的意思,想要传递的信号无非是你的政敌向你低头认错了,但是白起看到范雎就来气,干脆称病不起。

白起剧照 看起来就不好惹

此时秦昭王已经有点生气了,心想没了你白起难道秦军就不行了吗?

于是用 王龁 代替王陵为主帅,并将兵力增加到30万继续围攻邯郸。

但是这次真被白起说中了, 这不是秦统帅的问题,是对面已经形成合纵联盟的问题。 楚 春申君 领着十万大军前来救赵,魏 信陵君 也偷了魏王兵符,领着八万大军前来救赵。

前257年,楚魏联军与赵邯郸城内军队里应外合,对秦军发起猛烈攻势,王龁腹背受敌,仓皇撤退,冤大头秦将郑安平被挑中断后,很快便被团团包围,于是他带着断后的两万秦卒,都投降了。

邯郸之战,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东进中原以来少有的惨败,严重挫败秦东进势头,更是推迟了秦统一的步伐近30年, 不然也不用等到祖龙亲自出马,秦王朝也不会奔跑的如此迅速……

事实证明,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的建议,贸然出兵导致损失惨重,白起不免发出感叹:“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

不知怎的这句话就传到了秦王耳朵里,昭襄王怎么听都觉得白起在阴阳怪气,便把他贬为士兵,赶出了咸阳到阴密去报道。

眼见秦王对白起的不满到了极点,以应侯范雎为核心的政敌火上浇油:“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 ”,白起这老小子对大王的命令很不服气啊。

正在气头上的秦昭襄王也如丧失理智一般,“ 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战国时代最顶级的战神就此退幕。

站在统治集团的角度,白起确实应该死,但是抛开政治斗争,权力搏弈的因素,他的死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必死的罪,老百姓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于是“ 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

一场长平之战(包括邯郸之战),秦国国力大损,名将白起建立盖世之功后死于政治斗争,权势熏天的秦相范雎一系被连根拔起,他们都成了秦统一步伐的垫脚石……

我们再看开头讲到的范雎阻止秦王进兵邯郸的第二点理由:国内情况堪忧,已经不支持再发动大战了。这也是秦昭襄王决定暂缓伐赵的判断。

长平之战,秦国打的也很艰难,可以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秦国客场作战,首先面临的是军粮问题 ,虽然有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地区源源不断的输血,但是奈何战线拉的太长,非常考验补给能力。

这也是传统观点,但是至少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军的粮食并不需要靠关中乃至四川地区供应,而是从相对前线的河东地区和河内地区输送。

秦军前期由黄色部分供应粮草

因为此时河东地区的粮食储备能满足前线需求,这块地盘最早是秦昭襄王在前290年从魏国手里抢来的。这里也是魏国旧都所在,其经济实力自然不差,此时秦国已经经营河东地区近三十年,其军事储备自然充实。

另一个供粮区是河内地区,这块地盘是秦昭襄王在前274年从韩国手里夺过来的。南阳在当时,已是八大都会之一,它的富裕程度更负盛名,这里也是长平之战前,秦国主要经营的地方,因此也囤积了不少军事储备。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长平之战长达三年的消耗战,再多的军事储备,也难以维继。我们从几条史料记载可窥得一二。

《战国策》记载了长平之战一年多后(前258年),秦昭襄王想要让白起继续灭赵,白起对长平之战后的秦国内困境做了一番称述:

“ 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 ”长平之战后,国库空虚,百姓忍饥挨饿……

这里用的是“饥”,按照《墨子·七患》的说法“五谷不熟谓之饥”,就是因某些原因(天气,虫患等)导致五谷不熟,颗粒无收,说白了就是灾荒导致的缺粮。 因此不少学者推测长平之战这一年,秦国正好赶上了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

这也解释的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讲到的,为啥在秦军完成拦腰截断赵军,断绝赵军粮道,形成合围时,秦昭襄王亲自跑到河内地区,赐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发十五岁以上的青年全部上长平战场去拦截赵国救兵和粮草供应。

“ 秦王闻赵食绝道,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

这段材料有两个点值得注意:

第一,整个河内地区百姓赐爵一级,秦国在赐爵政策上一直很保守,让老百姓感觉爵位是来之不易的,但是这次在刚经营几年的河内,为鼓励老百姓踊跃上战场,连全体赐爵的大招都放出来了。

第二,正常情况下,秦国老百姓到了十七岁才会进行人口登记(《睡虎地秦简》写的傅籍年龄十七),有服兵役的义务,这次直接从十五岁开始超常规征兵。

从上面两则史料,足以见得此时关中的困难,不仅粮草不再充足,连兵源都成了问题。

后来白起拒绝打邯郸之战,给出的理由:“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但是秦军伤亡也超一半,国库空虚。

由此可见,到长平之战后期,秦,赵双方都是在咬紧牙关坚持,幸运的是秦国坚持到了最后。如果廉颇正确的龟缩坚守策略,能咬咬牙再坚持个把月,秦军可能就自动退兵了。

双方都到了崩溃临界值,可惜的是赵人并不知道,秦军缺粮缺人到把未成年人都推上战场,在竭泽而渔地损耗国力。

原创不易,看官都看到这了,点个赞表示鼓励呗。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