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个悄悄超越同龄人的秘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01:38 3

摘要:认知优势的获得,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建立了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认知概念。

不做知识搬运工,要做认知酿酒师。

那就是:知识关联能力。

你好,我是大卷。

你有遇到过这些情况吗:

读完书过两周全忘光;

报完课只会说“老师讲得真好”;

听人侃侃而谈时,只能尴尬点头;

懂得很多道理,但好像生活依然没什么变化?

万维钢老师曾说: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读10本书顶别人100本书?

就像《认知觉醒》中说的:

认知优势的获得,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建立了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认知概念。

说白了,普通人和牛人的差距就在于认知体系上的“滚雪球”:

普通人的知识像是一片片雪花,握在手上就化了。

而高手却先准备好了一个冰柜,把得到的“雪花”放入柜中,让收集的雪花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将雪花利用最大化。

想要打造自己的“认知体系”,关键就是养成知识的关联能力。

01

为什么知识关联能力很重要?

《认知觉醒》中有句话: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很多知识,看过就忘,或仅限于知道,就很像一根“知识棉花糖”。

看起来蓬松饱满,实际上一捏就缩水,含金量非常低。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建立知识晶体的过程是为了让刀更为锋利。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写到:真正的学习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认知上。

深度学习有三个层次:

一是知道信息点;二是关联信息点;三是行动和改变

知识关联能力,才能触发实际的改变。

养成这项能力,有个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借鉴——费曼学习法。

拿我自己举例,之前看书会关注核心观点,或摘抄书中金句,过段时间很快就会忘。

现在,我每天看完书,一定会进行写作,尽量把触动的地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

实操一段时间后,每当看到一本书中的触动点,就很容易联想到之前得到的信息,产生很多写作选题。

费曼学习法,并不高深,核心逻辑就是:

用最简单的话把学到的这一点讲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我对理财概念的理解真的无能,但有次有个老师讲的就很容易让

就像我这样的小白听懂:

他不说“资产配置”,而是说“家庭衣柜管理法”:

现金是内衣裤(天天要穿),保险是雨伞(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像这样能将学到的东西用简单的话让外行人明白,就是关联能力了。

02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认知觉醒》中提到一个知识关联原则:

“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

在关联时,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让一切与自己有关。

像我有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读书误区:总以为一本书要从头到尾读完,才是读过这本书。

看完《认知觉醒》后,我才意识到:再好的书,你也无法记清所有的内容。

只有那些曾被你关联过并促使你发生改变的观点和知识,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而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喜欢读书的朋友,一定要去写作的原因。

“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所以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那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第一:手中有锤子。

对某件事情拥有足够的热爱和投资,以及极致的专注和思考。

第二:输入足够多。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越大。

第三:保持好奇心。

经常净化自己,避免精神疲惫,保持内心纯净,这也是一种自我修炼。

第四:常问自己一句话——这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很多高手的学习方法。

想让收获的东西效率最大化,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03

让认知动起来,创造复利循环

达芬奇留下的7200余页手稿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神秘的"密码本"。

当代密码学家破解发现,达芬奇手稿的书写方式暗含他独特的思维逻辑:

将纸张视为思维延展的载体,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回溯修正,最终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

输入-加工-输出-再输入,这就是认知复利的终极形态。

人到中年,我们也可以用这种认知复利公示,提升自己。

比如我的复利公式:

✅ 输入:每天专注1小时读书

✅ 加工:用flomo记录书中触动点,并随记灵感

✅ 输出:每天写200字以上的反思内容

就像《认知觉醒》里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的差异。”

人到中年,拼的不是谁更辛苦和知识的搬运工。

是谁能把知识、经验和阅历炼成能认知体系这瓶酒,愈陈愈香。

共勉。❤️

我是大卷

38岁被失业,只工作不上班,靠文字养活自己的中年宝妈。

持续分享中年女性成长|读书写作|自由职业。

❤️不熬鸡汤,只分享勺子。

来源:MY麦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