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对整个南海的治理看谷歌将其标注为西菲律宾海的险恶用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00:21 3

摘要:2024年12月,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马尼拉召开记者招待会,展示了谷歌地图将菲律宾西部海域的名称从“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更改为“西菲律宾海”(West Philippine Sea),菲律宾政府对此表示“欢迎”。但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一种

2024年12月,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马尼拉召开记者招待会,展示了谷歌地图将菲律宾西部海域的名称从“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更改为“西菲律宾海”(West Philippine Sea),菲律宾政府对此表示“欢迎”。但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荒谬行为。因为地理位置的命名必须遵循该处的地理人文历史来确立,而不是根据政治需要私下里臆造地名。

首先, 南海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且与现在的位置完全一致。

东汉时期,南海被称作“涨海”,。杨孚《异物志》(成书于公元89年)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 “涨海” 指南海,“崎头” 泛指南海岛礁,“磁石” 则描述暗礁对船只的威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南北朝,如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古人对 “涨海” 的解释与潮汐现象相关,《琼州府志》注:“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说明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年前就对南海水文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

南北朝时期,“南海” 正式出现在文献中。《梁书》(成书与公元626年)记载 :“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表明 “南海” 逐渐取代 “涨海” 成为主流。

宋代文献中 “南海” 成为官方称谓,如《武经总要》(成书于公元1044年)记载 “九乳螺石(州)”(今西沙群岛),《宋会要辑稿》首次出现 “万里石塘” 指代南沙群岛。沈括《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年)系统记录了南海的潮汐规律与航海技术。

千里长沙:指以沙岛为主的西沙群岛,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 “长沙、石塘数万里”,明确区分了沙岛与环礁的地貌特征。

万里石塘:指南沙群岛,《琼管志》描述其 “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舶往来,飞鸟附其颠颈而不惊”,反映出对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对南沙群岛的深度认知。
宋代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宋史》记载 “长沙、石塘隶于琼管”,即由海南行政区管辖。元代进一步明确 “千里长沙” 属海南岛万州,标志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管辖。

明清时期,“南海” 成为官方与民间的统一称谓。《郑和航海图》(成书于公元1430年)标注了南海诸岛的具体位置,《海国闻见录》(成书于公元1730年)将南海分为 “南澳气、七洲洋、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形成了南海完整的地理体系。

清代《更路簿》(成书于公元1700年前后)作为渔民的航海指南,详细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命名与航线,如 “丑未(渚碧礁)”“火艾礁” 等,成为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民间实证。1947 年,国民政府划定 “九段线”,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范围。

“涨海”“南海” 等名称的持续使用,以及我国历代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构成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法理依据。

第二,历史上周边国家对这片海域称呼为南海或中国海。

1、越南(古代安南、占婆)

越南从汉代至 19 世纪,近两千年里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官方文书与文献直接使用 “南海”(Hải Nam) 一词。例如,后黎朝(1428年建立)和《大越史记全书》(1479年成书)记载:“南海之地,接于占城、真腊”,其含义与中国古籍中的 “南海” 一致,涵盖现在整个南海海域。越南古代汉文著作如《安南志略》(1333年成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1859年成书),均沿用 “南海” 指代该海域。

2、马来西亚与印尼(古代满剌加、室利佛逝、爪哇)。

历史上马来西亚和印尼直接用“南海”(Laut Selatan)称呼这片海域。古代马来群岛的海上王国(如室利佛逝、满剌加)受印度文化影响深远,其对南海的称呼可能与印度史诗或宗教地理相关。例如,印度《罗摩衍那》中 “南方大海” 的概念,通过贸易传入东南亚,与本土语言结合形成 “Laut Selatan”(直译为 “南海”)。马来西亚重要典籍《马来纪年》(成书于公元1612年)称呼这片海域为“Laut Cina”(中国海)。

爪哇国(元代称 “阇婆”)在《元史》中被描述为 “自泉州舟行,约一年可到”,其航海者称南海为 “Laut Tiongkok”(中国海)。

3、历史上菲律宾群岛国家(古代苏禄、吕宋)也将这片海域称为“南海”和“中国海”。例如,苏禄语中 “Dagat ng Timog”(南方海)或 “Dagat ng Tsina”(中国海),后者因中国商船常至苏禄贸易而得名。

4、历史上泰国与柬埔寨(古代暹罗、真腊)受印度梵语影响,称南海为 Thale Tai,直译为 “南海”。

5、阿拉伯与波斯称这片海域为“中国海”。阿拉伯商人是古代南海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其著作如《苏莱曼东游记》(9 世纪)、《马可・波罗游记》将南海称为 “Mar al-Sin”(中国海)。

历史上南海周边国家对该海域的称呼,本质上是海洋交流与文化互动的产物。从越南的 “南海” 到马来语的 “Laut Cina”,从阿拉伯人的 “中国海” 到菲律宾的 “Dagat ng Tsina”,这些名称共同勾勒出古代南海在中国治理下呈现出的多元面貌。它们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沿岸文明通过贸易、宗教、航海建立的紧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南海是做为中国历史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第三、国际水文组织(IHO)早在1953年的《海洋界限》第三版对菲律宾海(Philippine Sea)进行明确界定:菲律宾海(Philippine Sea)为独立海域,编号为64,其界限与其他海域(如南海)有清晰区分,位于西太平洋边缘,位于菲律宾以东、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日本琉球群岛以南、帕劳以北。

同样,国际水文组织对南海也有明确的界定:南海(South China Sea)编号为49,界限包括:北至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东以菲律宾吕宋岛、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为界(与菲律宾海相邻),南至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东口。位置:西太平洋边缘,被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环绕。

南海与菲律宾海有明确的界线:南海的东界即菲律宾西海岸,而菲律宾海位于菲律宾以东,两者不重叠。菲律宾海与南海通过菲律宾群岛东侧的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水道连通。

国际水文组织的标准被国际航海组织、联合国广泛采用。

南海海域的名称演变,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海洋开发史。从 “涨海” 到 “南海”,从 “珊瑚洲” 到 “万里石塘”,这些名称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南海的探索、治理与文化认同。正如唐代诗人沈佺期 “身投南海西” 的诗句所描绘的,南海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成为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永恒象征。

谷歌地图罔顾事实,将我国南海标注为“西菲律宾海”,只不过是为了迎合某些人不可告人的企图,根本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反而让广大有识之士认清其险恶用心。

我国一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政府对于南海的主权主张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通过任何方式对中国领土进行错误标注或命名。

来源:朱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