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整治通知,要求各地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及普通食品虚假宣传启动专项治理,同时把AI合成内容列入重点监控,给长期游走灰色地带的营销套路戴上紧箍。
过去一年里,短视频里穿白大褂的人举着“祖传配方”,直播间把压片糖果吹成“减肥神药”,这类广告不断刷新下限。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整治通知,要求各地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及普通食品虚假宣传启动专项治理,同时把AI合成内容列入重点监控,给长期游走灰色地带的营销套路戴上紧箍。
通知明确5大整治方向,其中医疗相关广告被排在首位。凡声称保证治愈癌症、绝症或“7天摘眼镜”的宣传一律顶格处罚;普通食品假冒保健品、宣称“零糖”“无添加”也在严查之列.据悉 ,2024年全国已查办近19100起“神医神药”广告案件,罚没金额超过15亿元;但直播带货、社群裂变等新渠道让旧套路换壳再现,舆论对监管升级呼声高涨。
今年3月出台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9月实施,要求所有AI生成文本、图像、视频显著标注来源,给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抓手,也为此次广告整治提供了配套工具。
执行层面,市场监管部门将与网信、卫健等机构建立数据共享通道,利用大模型识别与算法溯源技术实现“秒级预警”;重点账号与高风险素材被纳入黑名单,违规信息一旦触发阈值即可全网联动下架。平台被要求配备内容安全团队并留存审核日志,未履行义务者将承担连带责任。
整治措施对行业各方影响不一。医药广告主若继续夸大疗效,不仅面临高额罚单,还可能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自媒体与代言人需先核验产品批文,再发布内容,软文必须显著标注广告属性;平台流量逻辑将偏向合规商家,劣质内容难再“买量”上榜;消费者则有望在搜索页与推荐流中看到更清晰的风险提示和正规医学科普。
普通公众识别虚假广告可遵循3步:看批文编号、查注册主体、问医生或药师。凡是绝对化用语、“祖传秘方”“名医背书”或未标识AI生成的头像与口述,都需提高警惕;若已购买,应保留聊天记录和发票并向12315举报。企业方面,应尽快完成广告合规自查,更新物料库,引入AI内容标注与风控系统,避免因“文案口嗨”触碰红线。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