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积极响应国家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号召,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二是实现我长期倡导的“活力校园”愿景,让运动成为校园文化底色;三是坚守儿童立场,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出发,设计安全、有趣、可持续的活动模式。这一优化不仅是形式调整,更是教育价值观的落地实践。
如今,大家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成长,大课间活动也备受关注。
期中对“大课间活动”进行调整优化,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积极响应国家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号召,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二是实现我长期倡导的“活力校园”愿景,让运动成为校园文化底色;三是坚守儿童立场,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出发,设计安全、有趣、可持续的活动模式。这一优化不仅是形式调整,更是教育价值观的落地实践。
大课间活动流程分为四个部分,总时长约23分钟。
第一部分为教室门口列队(3分钟),第一节课铃声响起后,学生需快速排好队伍,由班主任带领,全校播放进行曲统一行动。
第二部分为跑操进场(5分钟),学生从班级教室慢跑至操场指定区域,不同年级按规划路线行进:五楼班级从B楼第一条楼梯下楼绕行至食堂方向,四楼班级通过音乐室楼梯经鹤鸣舞台到操场,三楼班级右拐直行至下操场,二楼、一楼班级分别从立志门和立德门进入操场,六年级则前往篮球场。到楼梯处需改为步行以确保安全。
第三部分为分组活动(10分钟),学生以4人一组进行篮球运球、传接球和体能操,音乐每1分钟切换以提示项目轮换,四分钟后男女生交换器材(男生持篮球,女生使用跳绳)。
第四部分为跑操退场(5分钟),学生随音乐有序慢跑回教室,结束整个流程。此外,篮球和跳绳由班级专人管理,每班配备12个篮球和跳绳,固定放置在边柜中,仅限大课间使用。
大课间活动以“有序、高效、多元”为原则,形成“列队—进场—训练—退场”四段闭环。3分钟快速列队,培养纪律意识;5分钟分层路线跑操,兼顾安全与体能;10分钟篮球与体能操组合训练,突破单一运动局限;5分钟音乐引导退场,强化规则感。全程以音乐为指挥信号,减少口头指令,提升时间利用率,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技能提升与兴趣激发的双重目标。
通过精细化路线规划破解校园场地局限:高层班级分流下楼,低年级设置专属通道,关键点位设置步行提示,最大限度规避拥挤风险。每班配备固定数量篮球与跳绳,实行“专人专管、定点存取”,既培养责任意识,又避免器材混乱。这种“空间分级+资源定责”的模式,将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设计。
班主任从“监督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初期带队慢跑,以身示范建立信任;中期通过打分制度激发练习积极性,将规则内化为自觉行动;后期联合体育教师精准指导,形成教育合力。职责重点从管理纪律转向培养习惯,从关注结果转向支持过程,真正实现“运动育人”与“协同育人”的融合。
此次改革跳出了传统课间的“放风”思维,将其定位为“微课程”。音乐驱动培养节奏感,项目轮换提升适应性,评分机制塑造目标感,安全动线强化空间意识。多维设计让大课间成为隐性教育载体。对于教育者,这是从“完成任务”到“设计体验”的思维跨越;对于学生,则是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成长”的行为转变,为校园体育提供可持续范式。
来源:儿童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