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文旅杀疯了!《伟大转折》破33万观众,数字艺术馆百万打卡|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07:25 1

摘要:近日,纪念红军长征过镇宁暨“弄染结盟”9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顺举行。彭德怀侄外甥张峰与陆瑞光重孙陆启龙深情讲述先辈英勇事迹,带领观众深切感受这一长征途中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

近日,纪念红军长征过镇宁暨“弄染结盟”9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顺举行。彭德怀侄外甥张峰与陆瑞光重孙陆启龙深情讲述先辈英勇事迹,带领观众深切感受这一长征途中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

纪念红军长征过镇宁暨“弄染结盟”9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贵州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地,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此开展诸多革命活动,留下众多珍贵红色旧址。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贵州备受鼓舞,近年来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并将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置于“四大文化工程”之首,切实做好丰富红色旧址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推动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深度挖掘,精准阐释内涵

红色旧址承载着厚重历史,是革命精神的集中展现。4月9日,“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段系列活动第三站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举行,参观人员走进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部旧址,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先辈精神。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长征时期,红军足迹遍布贵州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创造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和革命遗址遗迹,宛如散落于黔贵大地的明珠,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是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为高质量保护和利用红色革命遗址与文物,贵州颁布并实施《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制定《贵州省红色资源认定标准》,推进6条长征历史步道、30个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项目。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贵州共登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3760处,其中革命遗址达1120余处。

在摸清“红色家底”的基础上,贵州同步推进红色旧址内涵挖掘与精神阐释工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余福仁介绍,近年来,省委党史研究室围绕红色旧址内涵挖掘与精神阐释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工作,包括深化对遵义会议、中共贵州省工委等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的研究,完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的修订再版,开展20余个重大调研课题等。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 卢忠南 摄

全面保护,提升展陈内容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技术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数字投影、三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场景,使观众仿若置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周俊南介绍,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全力推进文物保护与展陈提升工作,将对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并借助数字化技术展开全面监测。“同时深入挖掘史料,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优化陈列内容与形式,突出特色亮点。”

与此同时,贵州各地积极探索红色旧址的保护与利用。自2019年起,贵州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实施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遵义会议会址、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黎平会议会址等一批重要红色文物的保护展示水平。

作为中央红军入黔第一城,黎平境内有近60处重要革命遗址遗迹,为这座“曙光之城”增添了光辉。漫步黎平翘街,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中央红军教导师旧址等历史遗迹错落有致,与四合院、封火墙共同勾勒出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这里红色旧址保存得十分完整,瞬间就能让人仿佛回到当年的历史情境。”4月初,慕名而来的四川游客张彻感慨道。

创新转化,运用兴盛文旅

在黔贵大地,两颗冉冉升起的红色文化“双子星”,以“红色文化+科技呈现”的方式,将红色旧址“搬”上剧场,成为游客打卡贵州的新热点。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运用数字化、艺术化手段,把湘江血战、四渡赤水等历史场景化作流动史诗,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已超100万人次。大型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让观众“亲历”遵义会议历史现场,自2024年1月首演至今,已接待观众33万余人次。

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认为,借助数字技术传播红色文化,通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引导人们感悟革命传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鸭池河畔,红色旧址正与时代同频共振。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强渡的险滩上,七座跨时代桥梁依次矗立。桥下红军渡口遗址记录着军民共筑浮桥的瞬间,与车水马龙的鸭池河大桥共同绘就“天堑变通途”的百年画卷。

河畔的毕节市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作为贵州首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之一,“七桥飞架”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既为大桥的宏伟所震撼,更为军民鱼水情的传承而感动。”站在红二、红六军团强渡鸭池河渡口遗址,江西游客叶女士感慨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编辑 喻辉

二审 高发强 杨韬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