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山的晨雾拂着歌谣醒来溪流的清波载着韵律流淌在贵池的绿水青山间藏着一座会唱歌的村庄这里有竹海松涛谱就的自然交响有犁铧炊烟写下的田园诗行更有一群歌者,把对生活的热爱酿成了穿透时空的民歌还被村民们唱进了中南海这就是罗城,皖南最动听乡村!【静听,历史的回音】20世纪
群山的晨雾拂着歌谣醒来
溪流的清波载着韵律流淌
在贵池的绿水青山间
藏着一座会唱歌的村庄
这里有竹海松涛谱就的自然交响
有犁铧炊烟写下的田园诗行
更有一群歌者,把对生活的热爱
酿成了穿透时空的民歌
还被村民们唱进了中南海
这就是罗城,皖南最动听乡村!
【静听,历史的回音】
20世纪70年代,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在田头休息时演唱
罗城民歌发源何处
它根植在贵池的山水肌理中
罗城偎依长江南岸
周边山势环屏如城
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
“耕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催生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
又因山间盆地相对独立的环境
较好保存其原始风貌
极具研究价值
罗城民歌发端何时
早在李白的《秋浦歌》里便有着墨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采菱女摇橹轻歌,沿袭着江南的温婉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号子声回荡千年,淬炼出产业的升腾
明末吴应箕
在《卷园诗集序》慨叹
“甫令予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
此其真诗在民间矣。”
笔墨见证着田间巷陌歌浪翻涌的盛景
罗城民歌兴盛何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双百”方针唤起罗城民歌创唱热潮
歌手姜有喜(前右)、姜秀珍(前左)在教唱民歌
1960年7月
作为农民歌手的姜秀珍
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
把罗城民歌唱进了中南海
受到周恩来总理“为人民多编多唱”的勉励
周恩来总理勉励姜秀珍“为人民多编多唱”贾芝书赠留念
田埂间的歌谣逐渐登上艺术殿堂
从罗城山乡传唱到大江南北
【聆听,传承的共鸣】
“罗城民歌曲调美,流响时空好声音”
早在2004年
贵池区就已着手制定罗城民歌保护规划
建立健全记谱记词等资料档案
汇编民歌代表作等音像素材
创办罗城民歌学校开展民歌教学
2007年
罗城民歌以“贵池民歌”之名
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株民间艺术奇葩迎来全新的生长契机
“家家皆有民歌手,户户都有传承人”
以姜秀珍为代表的
罗城民歌传承人“声”生不息
名师带徒,弦歌不绝
已形成省、市级传承人的梯队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
仅罗城地区歌者就达数百人
民歌进校园,童声传经典
属地街道将民歌纳入小学音乐课程
新生代校园小歌手如雨后春笋
罗城民歌的传承展现出勃勃生机
“贴近人民多编唱,方兴未艾众守望”
罗城民歌体裁丰富多样
有山歌、号子、小调三种曲调
传统曲调在新时代同样“声”入人心
近年来,新编民歌《池州牌坊九十九》
参加“国粹与原生态”世界音乐会
共演出60余场次
联创霄坑村村歌
《九华深处•神奇霄坑》
成功入选2025安徽省“四季村歌”
大型巡演活动
还被列入《中国民族音乐曲库
传播推广平台建设项目》
并由《中国音乐地图》录制后
向全球播放,使罗城民歌传遍世界各地
【倾听,发展的和声】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唱好民歌新篇
“搭台唱戏”引来民歌之友
目前,罗城民歌展演已举办三届
成了贵池一张“有声”的名片
“借筒传声”传播民歌之声
2024年,罗城民歌再次亮相央视
《跟着书本去旅行》皖南寻奇节目
探寻民歌之奇
如何既“留得住乡愁”
又“看得见未来”
在罗城村,可以寻见答案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灵动的民歌传唱氛围
2025年,罗城村入选全国文明村
如此美好景致,不该藏于山中
近年来,当地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
构建出罗城文旅田园综合观光园
既有百亩花海等“网红打卡地”
也有研学烧烤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2024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全村实现旅游收入130余万元
唱响理论宣讲主旋律
唱出文明实践好声音
唱好和美乡村幸福歌
近年来,贵池深耕“民歌+”
“宣传党的二十大,我用民歌唱出来”
民歌+宣讲,凝聚民心、温暖人心
“全民小康新征程,如今生活唱着过”
民歌+宣传,更接地气、更具生气
民歌新唱、古韵新编
“民歌+”成为乡村治理有效抓手
春日罗城
群山开怀放歌,溪流拨动琴弦
第三届安徽民歌大会
暨第四届罗城民歌展演
明天3时56分,池州正式进入!
| | |
来源:池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