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里巴巴为什么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因为我们相信未来。10年前,我告诉人家我坚信互联网就是未来。即使成功的不是我们,也会有其他人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努力。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未来。
如何与未来竞争?若我不努力工作,我不会有机会。
阿里巴巴为什么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因为我们相信未来。10年前,我告诉人家我坚信互联网就是未来。即使成功的不是我们,也会有其他人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努力。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未来。
在中国,有淘宝、百度和腾讯,我们已经没有机会了?我想在韩国情况相同,每个人都会觉得,已经有这家公司了,我们该如何生存?10年前,我对比尔·盖茨也有同样想法,因为微软,我没有机会了;因为Google,我没有机会了。不是,机遇无处不在。因为互联网,因为云计算,因为大数据,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机会。
机会在哪里?我告诉自己,也告诉年轻人,机会就在有人抱怨的地方。当有人抱怨时,机遇也同时存在。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表达不满。当每个人都在抱怨的时候,机会就出现了。处理不满,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你跟其他人一样抱怨,你也没什么希望了。所以当我听到别人埋怨时,我就会觉得很兴奋,因为我看到了机会,会想我可以为这做些什么。
我们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跟未来竞争?我们成长到如今的规模,我觉得最好的时候不是今天,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和菜鸟都太大了,如今的规模,每天都会出现许多让人头疼的问题。
我对未来有期望,我知道终有一天,若我不努力工作,我不会有机会。过去 14年给我一个深刻的感触,我希望与所有认识的年轻人分享,今日很艰辛,明天会更困难,但后天会很美好,但是大部分人会在明天的晚上死去。所以你今日要努力,明天才能活下来。明天往往只会比今天更艰辛,但后天一定是美好的,无论有多少人抱怨,无论你喜欢与否,我告诉你们,20年后,在这世上会有比今天更多更富有的人、更成功的人、更大的公司,这是肯定的。你喜欢与否,这是现实。但这会否是你,抑或其他人,则视乎你有多勤奋、做事有多聪明、怎么不计较去帮助别人。
今天,当你还是“小”时,想法要“大”,做事要“细微”。当你变得“大”时,要想到“小”的,多做点事。我们的规模,阿里巴巴这么大,要想到创造就业,帮助贫穷地区富起来,改变中国的环境。这是三项抱怨,也是三个机遇,就是在这里,任何人能解决这些问题,便可以长久地活下来,简单又容易。但这些问题不可能一日解决,问题和机遇一样长期存在。这是我想说的。
--摘自《马云 2013年12月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
延伸阅读
“80年代的人不要跟70年代、60年代的人竞争,而是要跟未来,跟90年代的人竞争,这样你才有赢的可能性。”关于竞争这个话题,马云如是说。
从起步的“中国黄页”,到后来被称为“互联网第四模式”的阿里巴巴;从完善整个电子商务体系到进军电子钱包,再到大手笔入股银泰、恒生,强势整合玩转大数据布局,马云的眼睛从来没有关注眼前的丰厚利益,而是关注未来社会的动向。与未来拼死竞争,才可能让自己活在当下。
阿里巴巴最初从事的是电子商务的工作,但马云从来没有将阿里巴巴定位为电子商务公司。马云给阿里的定位是“一家不以挣钱为第一目的的数据公司”。马云希望将阿里打造成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将更好的技术带入社会的现实,让社会的生活更快地走向未来,以至于在关于阿里上市的问题方面,马云也调侃道:“我们在中国香港还是美国上市,对我们来讲并不重要,中国香港或者美国因为我们发生变化更为重要,这是我们的乐趣所在。”
与未来竞争,不可避免地要在当下布好未来的棋局,马云最新的动向,就是入股医药行业和文化产业。和以往的理念一样,并不是因为这两个行业利润丰厚,所以进行入股,试图分得市场的一杯羹。“目前中国的水污染、环境污染、雾霾非常严重。10年后,中国必然出现大量的病患,而中国月前的医药行业混乱,假药和骗保药比重很大。此外,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可我们的文化却在逐步下滑,我们相继入股医药行业和文化产业,就是为了布局未来10年,能够改变社会这种状态。”马云为此扼要地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在当下而言,10年之后便是未来,而10年之后,未来则已然成为当下。与其在10年之后毫无头绪地摸索发展的道路,不如在当下定好未来的大局。这是未来的发展之道,也是当下的生存之道。
Business Develop
从起步到卓越,如何实现?俞敏洪认为,在“消费者竞争时代”,必须按照消费者市场的节奏,而不是竞争对手的节奏来开发“产品”、推广“产品”。新东方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抓住了学生需求,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市场。这就要求新东方必须为学生创造好的“产品”,并持续为这一产品赋予价值、提升价值。只有充分把握住未来的趋势,才能够让现有的产品在市场立足。
于是,俞敏洪根据学生需求,运用“比别人多做一点,比别人做好一点”的朴素创新思维,慢慢将新东方往前推进,别人收费360元,他就收180元。而且他的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性非常好,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几年过去了,许多竞争者销声匿迹、退隐“江湖”,唯独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异军突起,挺立潮头。
此后,新东方逐步完善对英语培训市场的细化,它在几乎每一块市场都占有一定份额,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专业人士负责。到2001年,新东方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其他相关产业体系,市场拓展到中国20多个主要中心城市,奠定了新东方在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到2006年,新东方在全国已经拥有34所分校,而且它已经进入了职业教育领域、出版和杂志行业,同时还进入了远程教育行业。跟联想合作的远程教育成为全国最大的英语教学网站,软件开发公司已经开发30 多个软件,销售额超过2亿元。
今天的新东方其实是20世纪90年代出国热的产物。在英语热、出国热的风头下,人们在职称、晋升、学习中表现出了对英语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中国加入 WTO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英语培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据统计,2007年我国有5万多家外语培训机构,它们演化出繁花似锦般的教学手段,让传统英语教育产生分工,产品链逐渐建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主导产业。
具有敏锐市场意识的俞敏洪顺势而为,创办了新东方,开始进入英语培训市场这一潜力巨大的产业,这个市场当时总值约60亿人民币,潜在市场总值为100 亿人民币以上。到2005年,总值已经达到200亿人民币左右。按照俞敏洪的说法,新东方的目标是占据该市场的20%,也就是新东方每年靠英语培训所得的收入为40 亿人民币。
新东方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离不开俞敏洪根据市场需求所制定的经营思路。可以说,新东方一路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地适应、遵从市场的规律,从而创造和维系市场价值的过程。
新东方刚创立的时候,整个出国考试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出国考试是短期培训,创办者大多也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并没有利用好市场,也没有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
中国的教育行业,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围绕应试的指挥棒转。不过俞敏洪认为,教育、培训都是可以消费的,从“产品竞争时代”向“消费者竞争时代”的转化,已经成为市场不争的事实。而学生是新东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认定逢迎路线,就要基于对学生的“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来源:商业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