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下害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威胁,主要包括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它们潜伏在土壤中啃食作物根系、种子或幼苗,导致植株萎蔫、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减产。针对这类隐蔽性强的害虫,科学用药需结合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作物生长阶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并配合农业防治和生
地下害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威胁,主要包括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它们潜伏在土壤中啃食作物根系、种子或幼苗,导致植株萎蔫、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减产。针对这类隐蔽性强的害虫,科学用药需结合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作物生长阶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并配合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
一、常见地下害虫及针对性药剂
1. 蛴螬(金龟子幼虫)
辛硫磷颗粒剂:播前沟施或撒施,对蛴螬触杀效果显著,持效期约20天。
吡虫啉或噻虫嗪悬浮剂:拌种或灌根,兼具内吸和触杀作用,尤其适合玉米、花生等作物。
白僵菌或绿僵菌生物制剂:通过真菌寄生杀灭幼虫,环保且对土壤无害。
注意事项:辛硫磷见光易分解,需深施入土;避免与碱性农药混用。
2. 蝼蛄
毒死蜱颗粒剂:混土撒施,对蝼蛄的趋避和毒杀效果较好。
敌百虫饵剂:用麦麸或豆饼拌药制成毒饵,傍晚撒于田间诱杀。
辅助措施:灯光诱杀成虫(黑光灯效果佳),结合深耕破坏其巢穴。
3. 地老虎(切根虫)
高效氯氟氰菊酯:幼虫低龄期喷雾或灌根,速效性强。
阿维菌素乳油:生物源农药,对夜蛾科幼虫有效,适合有机种植。
关键时机:防治重点在3龄前幼虫,夜间活动时施药效果更佳。
4. 金针虫(叩甲幼虫)
氟虫腈悬浮剂:拌种或土壤处理,对鞘翅目幼虫特效(注意部分作物禁用)。
联苯菊酯颗粒剂:缓释性强,适合马铃薯、小麦等旱田作物。
二、用药原则与技巧
1.土壤处理优先:播种前用5%毒死蜱颗粒剂(30公斤/公顷)或3%辛硫磷颗粒剂(45公斤/公顷)均匀混土,可降低幼虫基数。
2. 种子包衣技术:使用噻虫嗪+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既防虫又防病,适用于大豆、玉米等大田作物。
3. 灌根与喷雾结合:作物苗期发现危害时,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3000倍液灌根,同时喷雾处理地表。
4. 轮换用药防抗性: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类药剂,可交替使用新烟碱类(如吡虫啉)与拟除虫菊酯类(如溴氰菊酯)。
三、生物与生态防治补充
1.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线虫(如斯氏线虫)对蛴螬、地老虎有寄生作用,需保持土壤湿润以增强活性。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印楝素等可抑制幼虫取食,适合蔬菜、中药材等敏感作物。
2. 农业措施:深耕晒垡:秋季深耕30厘米以上,破坏害虫越冬环境。腐熟有机肥:未腐熟的农家肥易吸引成虫产卵,需堆沤发酵后使用。
3. 物理诱杀:糖醋液(红糖:醋:酒:水=3:4:1:2)诱集地老虎成虫,或设置性诱剂陷阱减少成虫交配。
四、注意事项与安全规范
1. 药剂选择: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如甲拌磷(3911)、克百威等,优先选择登记作物相符的低毒药剂。保护地种植注意通风,避免熏蒸类药剂(如敌敌畏)引发药害。
2. 施药时机:雨后或灌溉后施药,土壤湿度大时害虫活动频繁,药效更易发挥。
3. 安全间隔期:叶菜类作物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防止残留超标。
五、区域化用药案例
东北大豆田蛴螬:播前用4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拌种100公斤,结合苗期喷施白僵菌。
南方甘蔗地蝼蛄:毒死蜱颗粒剂沟施+黑光灯诱杀成虫。
华北小麦金针虫: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返青期喷施联苯菊酯。
防治地下害虫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化学农药仅是应急手段,长期依赖易导致抗药性和生态失衡。建议结合轮作倒茬、抗虫品种选用及天敌保护(如步甲、寄生蜂),构建可持续的农田生态系统。实际应用中,应咨询当地农技部门,根据虫情监测数据精准施药,以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来源:科学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