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的深冬,鞍钢厂区内飘着细雪。老1号高炉的炉火已熄灭多日,71米的钢铁身躯沉默地矗立在寒风中。路过的老工人望着斑驳的炉壁,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铁水奔涌的轰鸣。这座1919年投产的高炉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磨砺,已累计产出1600万吨生铁,不仅为新中国钢铁
——鞍钢股份炼铁总厂老1号高炉入驻鞍钢博物馆的故事
鞍钢博物馆。
2005年的深冬,鞍钢厂区内飘着细雪。老1号高炉的炉火已熄灭多日,71米的钢铁身躯沉默地矗立在寒风中。路过的老工人望着斑驳的炉壁,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铁水奔涌的轰鸣。这座1919年投产的高炉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磨砺,已累计产出1600万吨生铁,不仅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青藏铁路等多项国家工程提供钢铁支撑,是当之无愧的“功勋炉”。然而,随着技术迭代,它走到了停产的时刻。
2013年3月20日,鞍钢集团党委作出一项重要决定:秉承“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和打造“精神地标、文化名片”的目标,在始建于1953年的炼铁厂二烧车间旧址建设一个集历史文化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冶金科普知识传播和工业遗产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基地——鞍钢集团展览馆(后更名为“鞍钢博物馆”)。在展馆筹建组会议上,一个方案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同——将老1号高炉整体搬迁过来,成为“镇馆之宝”。
当时的筹建组成员、原鞍钢集团博物馆馆长孙涛回忆道:“当时的二烧车间旧址,西部坍塌损坏严重,如果将老1号高炉从西部与烧结厂厂房融为一体,不仅可以解决建筑的支撑和安全问题,又能增加历史的纵深感和震撼力。”
然而,如何将这座重达2000吨的庞然大物从鞍钢股份厂区中心移至几公里之外的展览馆,成为项目组面临的棘手难题。工程师团队发现,高炉的钢结构因年代久远已出现脆化,若整体吊装,可能发生解体。最终,他们决定采用“分段切割-编号运输-原位重组”的方案。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老高炉,切割的位置经过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切割次数,避开高炉表面的原有铆钉。
2014年年初,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孙涛告诉记者,运输当夜,几十辆特种平板车组成的车队载着被分解成47段的高炉部件,缓缓驶出鞍钢正门。所有参与这项工程的鞍钢人都很感慨——这位“百岁老人”终于走出了家门,来到了新岗位。
建设工地内,重建工作同样充满挑战。“经过切割后,我们发现高炉的底座和结构件锈蚀严重,只能进行重新建设和修补。”作为当年项目施工负责人之一,昌梦强回忆道。十几根钢柱和大量的钢板、管道需要进行替换,如果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新的材料会使修补痕迹变得特别突出。
关键时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高强耐蚀钢团队参与进来,他们决定采用鞍钢最新一代耐蚀钢材料对高炉进行修补。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高强耐蚀用钢团队原负责人郭晓宏介绍说:“为了还原高炉的历史质感,我们在修补后采用了耐蚀涂料进行了喷涂,加速表面锈层的形成,让修补部位和高炉融为一体。”
当最后一段炉体被吊装到位时,设计师特意保留了一处“探出头”的结构——展馆高四层,高炉的顶部从展馆中伸展了出来,这一设计也形成了老高炉与现代建筑进行“时空对话”的独特格局。
如今,当游客来到鞍钢博物馆参观,会惊讶地发现参观路线是从展馆三层开始的,每走一层就要绕着老高炉走一圈,老高炉稳稳支撑着鞍钢博物馆,乐享绕膝之悦。它的炉膛外被安装了LED屏幕,再现铁水奔腾的景象。当“虚拟炉火”被点燃时,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着——1600万吨,这是老高炉一生的重量,也是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勋章。
记者离开博物馆时看到一位年轻的父亲指着高炉对孩子说:“你看,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鞍钢老1号高炉是国家一级文物,始建于1917年3月,是日本殖民时期为掠夺中国资源建造的首座高炉,1919年4月投产,标志鞍山制铁所运营启动。1918-1933年间,日本在鞍钢修建9座高炉,掠夺生铁1186.9万吨,其中1号高炉容积仅589.87立方米,为最小一座。1945年日本战败时高炉遭严重破坏,设备损毁,厂区沦为废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老英雄”孟泰为代表的鞍钢工人掀起献交器材运动,历经数月修复,于同年9月7日实现1号高炉复产。该炉采用自动化装料系统等先进技术,至2005年8月停产的56年间累计产铁1600万吨,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重要基础。其不仅承载着日本侵华的历史记忆,更凝聚了孟泰等劳动模范艰苦奋斗的精神遗产。
来源:鞍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