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农学著作《群芳谱》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此时雨水增多,农作物蓬勃生长。今年公历的4月20日为谷雨。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在南京人的春季菜单上,香椿始终占据着
古代农学著作《群芳谱》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此时雨水增多,农作物蓬勃生长。今年公历的4月20日为谷雨。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在南京人的春季菜单上,香椿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仅如此,这一时节,各种以蔬菜为原料的素食纷纷端上餐桌,成了餐席上独特的风景。南京的素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南京的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更是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日,龙虎网记者来到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传承性保护单位——南京绿柳居菜馆,采访了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第四代传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军和绿柳居菜馆厨师长、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包永祥,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
源远流长,千年素食承古意
“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这句南京民谚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京人喜爱素食的饮食习惯。追溯南京人食素的历史,要回到1500多年前的六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崇信佛教,大力倡导素食,使得寺庙素食逐渐兴盛。从僧人清修的斋饭,到宫廷宴席的珍馐,再到寻常百姓的餐食,南京素食文化历经千年演变,早已融入南京人的日常生活。“食素不仅是饮食传统,更是刻在南京人基因里的文化符号。”张志军告诉记者。
张志军(受访者供图)
南京临江而立,四季分明,各类时令鲜蔬丰富多样,像菊花脑、枸杞头、马兰头等,为素食烹制提供了充足的食材。“南京人饮食最讲究时令性,我们在烹制时会结合素食原料,应时应季,制作出一些特色菜品。比如结合南京人谷雨时节吃香椿的习俗,推出香椿头涨蛋、香椿拌豆腐等。”包永祥说道。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作为我国南派素食制作技艺的代表,在传承中国古代素食烹制精髓的基础之上,巧妙融合南京的人文风俗、物产资源以及自然条件,历经百年沉淀,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技艺风格。
香椿头涨蛋(受访者供图)
以素托荤,舌尖非遗绽风华
当这些新鲜食材遇上精湛的烹制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走进绿柳居后厨,热浪扑面而来,包永祥正带领团队制作招牌菜“宫廷素脆鳝”。泡软的香菇被精心修剪成鳝鱼形状,裹上粉浆炸至金黄,再浇上熬制的糖醋汁拌匀翻炒后,一道色泽锃亮、外酥里嫩的佳肴便大功告成。“我们这道素食讲究形似脆鳝,造型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包永祥介绍道。
包永祥制作宫廷素脆鳝
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以蔬菜、菌类、豆制品为主材,通过包、叠、搓、搡等手工技法,用炸、溜、炒、蒸、腌等数十种烹饪方法,制成各种美味佳肴,其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花色繁多。“素菜荤做是绿柳居一大特色,比如三丝素刀鱼、宫廷素脆鳝、八宝玲珑鸭等菜就是运用以素托荤的手工技艺,制作的象形菜素料荤名、神形兼备。”张志军介绍道,“从选料到出锅,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
八宝玲珑鸭(受访者供图)
在南京人眼中,这些素食不仅是美食,更是情感的纽带。全素什锦菜作为南京特有的素食,包含十多种食材,因南京人喜爱“十全十美”的寓意,又叫“十样菜”。“每到过年时节,绿柳居门前就会出现绵延几百米的长队,一直排到地铁口,大家就是为了买上这一份年夜饭的‘头牌’菜。这道菜不仅代表了南京的传统风味,更承载了南京人对新一年的美好心愿。”包永祥说道。
绿柳素什锦(受访者供图)
守正创新,世代技艺焕新生
老手艺如何吸引年轻人这道难题,张志军团队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尝试。为了让南京素食“出圈”,多年来他们专注于菜品的创新研发,比如在保持传统青团制作工序的基础上,推出咸香马兰头、芝士榴莲等新派口味,实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
“保持传统并不是单纯地去重复传统,唯有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经过几代厨师的不断打磨,南京素食在烹制技艺上也日趋完善,不仅有素鸡、素鱼、素海参、素鱼翅等,还研制出整套“全素宴”。在积极推动南京素食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张志军团队还不断吸纳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融会贯通创制出更多色、香、味、形俱佳的荤名素菜。
宫廷素脆鳝(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技艺传承的方式也在创新。除了传统的师徒口传手授,绿柳居积极探索南京素食制作技艺传播数字化转型。通过梳理素食菜品标准化制作的完整技艺流程,建立“非遗档案库”,记录刀工、火候等技法;走进校园开设讲座、在门店内举办亲子课堂,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更多年轻人触摸到素食制作技艺的温度。“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学习这项传统技艺,为非遗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张志军表示。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受访者供图)
当素脆鳝的酸甜、素什锦的清香依然在舌尖流转,变的是食材搭配与呈现形式,不变的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匠心坚守和对素食文化的热爱。正如谷雨滋养万物生长,素食制作这项非遗技艺也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抽枝发芽,焕发更多生机。
龙虎网记者 张琦
来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