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师坚持10年义务补课 没想到第一批学生集体回乡 买下新教室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15:32 2

摘要:这天天还没亮,何老师已经起床了。他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格衬衫,口袋里还插着两支红色的圆珠笔——一支已经写不出字了,但他忘了丢掉。

马庄村的早晨总是从公鸡打鸣开始的。

这天天还没亮,何老师已经起床了。他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格衬衫,口袋里还插着两支红色的圆珠笔——一支已经写不出字了,但他忘了丢掉。

“今天又要补课了?”何老师的老伴赵大妈从厨房探出头来,手里的铲子还滴着菜油。

“嗯,今天要给小刘讲物理,这孩子挺聪明,就是公式背不牢。”何老师低头看着表,这块手表是他退休那年,学校送的纪念品,表面有点花,但走时还算准。

七点四十分,何老师骑着他那辆二八大杠,后座上放着几本用塑料袋包好的书,向村东头骑去。那里有一间废弃的农具房,是村里几年前集体购买农机后闲置下来的。何老师把它收拾出来,成了他的”教室”。

马庄村不大,从东头到西头走路也就二十分钟。何老师在这村里教了三十五年书,从小学到初中,教过的学生撒在村里村外,如今有些都当了爷爷奶奶。

农具房门口摆着两盆绿萝,一盆已经蔫了,叶子垂头丧气的。何老师从车筐里拿出一个矿泉水瓶,给绿萝浇了点水。瓶子上还贴着”农夫山泉”的标签,但里面分明是他家自来水。

何老师推开门,屋里的桌椅都是村里淘汰下来的。一张教师办公桌,面板上有无数圆形的水渍,那是曾经放茶杯的痕迹。几把学生椅子围在四周,有的椅背已经断了,何老师用铁丝绑着,倒也能凑合着坐。

黑板是他从学校旧物处理那里抢救回来的,一边缺了角,所以写字总要避开那块地方。黑板上还留着昨天的板书:“sin²α + cos²α = 1”。

何老师看了看表,小刘还有五分钟就该来了。他拿起黑板擦想擦掉昨天的板书,却发现粉笔灰落了一地。这时门口传来声音:“何老师,我来帮您擦。”

是小刘来了。

“不用不用,我来就行。”何老师赶紧摆手,但小刘已经接过黑板擦,麻利地擦起来。

小刘今年十五岁,是村里张屠户的孙子。张屠户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的屠宰场,儿子儿媳都在广东打工,小刘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学习成绩不错,就是家里条件不允许请家教。

黑板擦完,小刘坐下来,从书包里掏出课本和作业本。何老师注意到他的书包已经破了一个角,用透明胶带粘了又粘。

“昨天的作业做了吗?”何老师问。

“做了,但有两道题不会。”小刘翻开作业本。

何老师戴上老花镜,那副眼镜架已经歪了,用一小段创可贴固定着。镜片上有几道划痕,是去年被他不小心掉在了水泥地上。

“这题啊,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何老师讲起来,声音很轻,但很清晰。

屋外,蛐蛐在叫着,偶尔有拖拉机的声音经过。何老师的讲课声和这些声音混在一起,传到村口的大榕树下,那里几个老人正在下象棋。

“何老师又在教书呢。”其中一位老人头也不抬地说。

“可不是嘛,退休了还不闲着。”另一位老人应和道,手上的棋子在棋盘上敲出”嗒嗒”的声响。

何老师的补课班开始于十年前,那年他刚退休不久。

“爸,您这一天到晚在家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做。”何老师的儿子何强在电话里说。何强在县城工作,已经有小孩了,平时忙得很,难得回来看看父母。

何老师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看着院子角落里的那块菜地,叹了口气:“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做什么呢?”

“您不是教了一辈子书吗?村里那么多孩子需要辅导,您可以帮帮他们啊。”

何老师一愣,是啊,他可以继续教书。

于是,何老师腾出了家里的一间小屋,在村里打听哪家孩子学习有困难。第一个来的是李铁匠的孙女小雨,那时候她上小学四年级,英语成绩不好。

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孩子,何老师的小屋坐不下了,他才想到了村东头的那间废弃农具房。

村支书刘大海听说后,立马拍板:“好事!何老师用那间屋子,不收一分钱!”

就这样,何老师的义务补课班正式开张了。

十年来,何老师教过的学生已经有上百人了。有的只来上过几次课,有的则从小学跟到了高中。何老师记得每个学生的情况,就像记得自己的课本一样清楚。

小刘这节课结束后,何老师还有一节课要给初二的小李补习数学。小李是村里养鸡户的女儿,脸上总是洗不掉一股鸡舍的味道,但她学习很认真,每次作业都写得很工整。

中午,何老师回家吃饭。赵大妈做了他爱吃的茄子炖土豆,还有一小碟咸菜。

“今天下午还去吗?”赵大妈问。

“去啊,答应了小张要教他英语。”何老师嚼着饭说。

“你也该歇歇了,这么大年纪了,每天骑车来回的。”

何老师笑了笑:“我这不挺好的吗?再说了,那些孩子也等着我呢。”

赵大妈叹了口气,转身去厨房盛汤。厨房的墙上挂着一个旧挂历,还停留在去年的十二月。挂历上有几个日期被圈了起来,那是儿子说要回来的日子,但最后都没来成。

下午三点,何老师骑车出门。天空有些阴沉,像是要下雨,但他没带伞。

“反正就几步路,淋不湿。”他自言自语道。

农具房里,小张已经等着了。小张今年初三,下学期就要中考了。他的英语一直是短板,每次考试都拉分。

“老师,我上次背的单词今天都忘光了。”小张懊恼地说。

何老师笑了:“没关系,我们再来过。记忆这东西,就得反复温习。”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沓自制的单词卡片,那是用废旧的挂历背面剪的,每张卡片上都写着英语单词和中文意思。卡片边缘已经卷边了,有些字迹也模糊了,但何老师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生怕弄坏了。

“来,我们一个一个来。”

“Apple,苹果。” “Banana,香蕉。” “Cat,猫。”

小张跟着读着,何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雷声,接着是哗啦啦的雨声。

“下雨了。”小张说。

何老师看了看窗外:“没事,上课要紧。咱们继续。”

雨越下越大,屋顶开始漏水,滴在角落的一个红色塑料盆里,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那个盆是何老师专门放在那儿接雨水的,已经用了好几年了,盆边有一道裂缝,用胶带粘着。

小张离开后,何老师没有立刻回家。他拿出一个笔记本,记录着今天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这个笔记本已经写了大半了,封面已经卷边,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何老师最早教的那批学生的合影。

雨停了,何老师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他锁上门,看了看那两盆绿萝,心想明天得换盆了,这盆太小,根都露出来了。

回家路上,他路过村口的小卖部,听到里面的电视在播新闻:“…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

何老师停下车,望着天空,突然想起那批最早接受他义务补课的学生们,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周后的周六,何老师像往常一样去农具房补课。刚到门口,他就愣住了。

门口站着一群人,七八个年轻人,有男有女,都穿着时髦的衣服,看起来二十多岁的样子。

“何老师!”其中一个女孩子喊道,跑过来抱住了何老师。

何老师一时没认出来:“你是…”

“我是小雨啊,李铁匠的孙女,您教过我英语的!”

何老师这才仔细看了看,是十年前那个总是背不出26个英文字母的小雨,现在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是小明、小红、大壮…”小雨一一介绍着身边的人。何老师这才发现,这些都是他最早教过的那批学生。

“你们…怎么都回来了?”何老师惊讶地问。

“我们是专门回来看您的!”小明说。他现在在城里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穿着干净的白衬衫,戴着眼镜,一点也看不出是当年那个在泥地里打滚的调皮孩子了。

“进去说吧。”何老师打开门,却发现屋内已经焕然一新。地上铺着新地板,墙壁刷了白色的涂料,黑板换成了崭新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型图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

最让何老师惊讶的是,屋子中央摆着一张全新的讲台,上面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何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

“何老师,这是我们给您买的!”小雨激动地说,“我们都工作了,有些钱了,就想着回报您。”

“是啊,何老师,要不是您当年教我们,我们哪有今天啊。”大壮说。他是村里养猪户的儿子,现在在县城经营一家小超市。

何老师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突然觉得眼睛湿润了。他赶紧转过身,假装整理衣服,不想让学生们看到他的泪水。

“何老师,我们还给您准备了这个。”小红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

何老师打开一看,是一块崭新的手表,款式简单但很精致。

“这…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何老师连忙推辞。

“您就收下吧,这是我们大家凑钱买的。”小明说,“您的那块表都用了多少年了,是时候换新的了。”

何老师看着手腕上那块旧表,再看看盒子里的新表,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他哽咽着说。

“何老师,我们还有个消息要告诉您。”小雨神秘地说。

何老师擦了擦眼泪:“什么消息?”

“我们买下了隔壁那块地,准备建一个真正的教室,有空调,有投影仪,还会有更多的书…这里以后就是’何老师补习班’了!”

何老师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而且,我们几个商量好了,轮流回来帮您教课。小明教数学,我教英语,大壮教物理…”小雨兴奋地说。

“不…不用了,你们都有工作,哪有时间…”何老师连忙摆手。

“没关系,每个月抽一两天回来就行。我们也想为村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小明说。

何老师看着眼前这群曾经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有担当的年轻人,心中满是骄傲和感动。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马庄村。村民们纷纷来看何老师的新教室,有的还带来了自家的孩子,说要报名参加补习班。

刘支书也来了,他拍着何老师的肩膀说:“老何啊,你这是积德行善,现在好报应来了!”

何老师笑着摇摇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这些孩子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晚上,何老师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赵大妈在一旁择菜。

“老何,你这次真是有福气啊。”赵大妈笑着说。

何老师望着天上的星星,轻声说:“教了一辈子书,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有出息。”

赵大妈看了看丈夫,发现他戴着那块新手表,旧手表却还放在口袋里。她知道,那块旧表对老伴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老何,你说这些孩子真的会经常回来吗?”赵大妈问。

何老师笑了:“会的。他们说到做到。”

果然,从那以后,每个月总有那批学生中的几个回来,帮何老师教学生。新教室很快建好了,比农具房宽敞明亮多了。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去那里学习,因为那里不仅有何老师的耐心教导,还有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带来的城市见闻和知识。

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教育,把孩子送到何老师那里补课。甚至连邻村的孩子都慕名而来。

何老师的新教室里,挂着一张照片,是他和学生们的合影。照片下面写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年后的春天,何老师的新教室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活动——首届”何老师奖学金”颁奖仪式。

这是何老师的学生们筹集的资金,专门奖励村里学习刻苦的贫困学生。第一批获奖的学生中,就有小刘和小李。

颁奖仪式那天,教室里挤满了人。何老师戴着老花镜,一一念着获奖学生的名字。每念一个名字,台下就响起一阵掌声。

小雨站在何老师身边,看着台下的孩子们,想起了自己当年也是这样坐在何老师面前,努力听懂每一个英语单词。

活动结束后,何老师一个人留在教室里。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台上的那两盆绿萝,现在已经长得很茂盛了,绿叶垂下来,几乎挡住了半个窗户。

他想起了十年前,自己刚开始义务补课的日子。那时候,他只是想着能帮助几个孩子,从没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场景。

忽然,门口传来脚步声。何老师转过身,看到小刘站在那里。

“何老师,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小刘有些犹豫地说。

“什么问题?”

“为什么您要免费教我们这么多年?您…不觉得累吗?”

何老师笑了,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上面写下四个字:“教学相长”。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何老师问。

小刘摇摇头。

“这是《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我教你们,其实也是在学习。”何老师顿了顿,继续说,“十年来,我看着你们一个个长大,从不会读26个英文字母的小孩,变成了能够自信地站在这里的年轻人。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小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而且,”何老师眨了眨眼,“你看我现在不是还有电脑了吗?我也在学习用电脑呢。”

小刘笑了:“何老师,我可以教您用电脑。”

“好啊,那我们就’教学相长’了。”何老师也笑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三年。

何老师的教室已经成为了马庄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里人提起何老师,总是满脸敬佩。

这天,何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几个小学生讲课。突然,门被推开了,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打扰了,请问这里是何老师的补习班吗?”那人问。

何老师点点头:“是的,请问您是…”

“我是县教育局的李局长。听说了您的事迹,特地来看看。”

何老师有些惊讶,赶紧请李局长坐下。

李局长环顾四周,看到墙上贴满了学生的奖状和照片,角落里摆放着各种教具,还有一排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书籍。

“何老师,您这里办得很好啊。”李局长由衷地赞叹道。

何老师有些不好意思:“这都是学生们帮忙的,我就是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局长正色道:“何老师,县里准备开展’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我们希望您能担任顾问,指导其他村的教育工作。”

何老师愣住了:“我…我已经退休很多年了,恐怕…”

“正是因为您退休后仍然坚持教书育人,才更有说服力啊。”李局长诚恳地说,“您的经验对我们很宝贵。”

何老师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如果能为乡村教育做点事,我很乐意。”

李局长离开后,何老师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的田野。春天来了,油菜花开得正盛,金黄一片。

他想起了那个十年前的决定,想起了所有曾经坐在他面前认真听讲的孩子们,想起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回来建设家乡的样子。

一切都值得。

晚上,何老师骑着自行车回家,车后座上放着几本教育局送来的新教材。他哼着小曲,脚下的道路平坦宽阔,通向远方。

农具房的绿萝早已爬满了整个窗台,有时候还会伸出几根藤蔓,像是在向路过的人招手。

来源:雪珍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