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末去商场买春装,我在女装区转了两小时,试了八件衣服,最后空手出来时差点气笑——不是泡泡袖鼓得像套了俩气球,就是领口低得能直接当露脐装穿,更离谱的是M码上衣,我这110斤的体型居然卡在肩膀拉不上拉链。
上周末去商场买春装,我在女装区转了两小时,试了八件衣服,最后空手出来时差点气笑——不是泡泡袖鼓得像套了俩气球,就是领口低得能直接当露脐装穿,更离谱的是M码上衣,我这110斤的体型居然卡在肩膀拉不上拉链。
刷到网友那条“谁来管管现在的女装”的帖子,我对着屏幕直点头:现在的衣服,是真把普通老百姓当空气了?
要说现在的女装设计有多离谱,网友总结得扎心:“布料越来越少,码数越来越小,好像全中国女性都是168cm、90斤的超模。”可现实是,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身高体重健康数据》,我国18-44岁女性平均体重是59公斤(约118斤),肩宽普遍在38-42cm之间。
但商场里的衣服呢?
小码上衣胸围不到80cm,中码肩线卡在36cm,露腰装的腰线恨不得提到肋骨下——这哪是给普通人穿的?
问题出在哪儿?
先看市场风向。
参考行业报告,近年来中高端女装市场增速远超大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背后是“她经济”兴起:年收入超16万元的城镇家庭增多,女性更愿为“独特设计”“品牌调性”买单。
这导致很多品牌把目光锁在“高消费力女性”身上,设计更偏向T台秀场的“视觉冲击”,而非日常穿着的“舒适实用”。
再看快时尚的推波助澜。
线上渠道的爆发让服装更新周期从过去的3个月缩短到1个月,品牌为了“追热点”“抢流量”,往往照搬网红穿搭、明星街拍的设计——泡泡袖显肩窄、露脐装显腰细、大V领显锁骨,这些在镜头前“上镜”的元素,被批量复制到实体店。
可普通女性要的是上班能穿、接娃能蹲、挤地铁不怕走光的衣服啊!
网友的吐槽不是无理取闹。
去年某社交平台发起的“最想淘汰的女装设计”投票,泡泡袖、超短露脐装、紧身小码上衣分列前三,参与投票的12万人里,83%的人提到“买不到适合自己体型的衣服”。
更扎心的是中老年女性群体——我国中老年女装市场规模2025年将超2000亿,年增长9.9%,但商场里的款式要么照搬年轻款“强行装嫩”,要么设计老气像“妈妈装批发”,真正符合中老年人身材(肩背微厚、腰腹有肉)的衣服少之又少。
好在行业里也有清醒的声音。
杭州某设计师品牌创始人曾在采访中坦言:“2021年童装设计翻车后,我们成立了非设计师组成的审查小组,专门‘挑刺’——如果设计太夸张、不实用,直接一票否决。”这说明,不是设计师不会做“接地气”的衣服,而是过去太沉迷“设计感”,忘了衣服最基本的功能是“穿”。
我特别认同一位服装博主的话:“真正好的设计,应该让100斤的人穿得轻盈,120斤的人穿得自信,50岁的人穿得体面。”服装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审美”,而是“双向满足需求”——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我穿给你看”的惊艳,而是“我穿着舒服”的日常。
现在的女装行业,该醒醒了。
当品牌还在盯着秀场、网红、KOL时,别忘了商场里那些试衣服时皱着眉头的普通女性:她们可能是送孩子上学的妈妈,可能是挤地铁上班的白领,可能是跳广场舞的阿姨,她们的需求很简单——一件能遮住小肚腩的上衣、一条坐下不会卡大腿的裤子、一件不用时刻提领子的外套。
这些“不高级”的需求,恰恰是服装行业最该重视的“刚需”。
衣服是穿在身上的生活。
当设计不再“俯视”消费者,当品牌愿意蹲下来听听普通人的声音,或许我们逛女装店时,能少点“生气”,多点“惊喜”。
毕竟,时尚的终点,从来不是T台,而是人间烟火里的“合身”与“自在”。
来源:随性说说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