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是时候安排一场“山西年”之旅了!

摘要:北京时间12月4日22时12分,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北京时间12月4日22时12分,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山西的春节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典型的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交融的特征。全省23个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8个是春节民俗项目,社火、庙会、民间习俗等,存续状况良好,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技艺和美术项目中,与春节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项目更是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祁太秧歌、威风锣鼓、伞头秧歌、皮影戏、花馍等,都是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春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活化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本次申遗成功为契机,2025年春节,山西将推出升级版“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春节文化旅游产品,用跨界融合的新方式、新场景、新载体,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样态和维度,非遗民俗艺术展、古城非遗过大年、社火汇演、年俗体验等一批活动、春节特色旅游线路、春节主题非遗文创商品等等,让大家在旅行中体验浓浓年味,感受非遗魅力。

感受三晋大地 最炫民俗风

山西春节民俗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晋北的旺火到晋南的花鼓,每一幅画面都独具匠心、令人惊叹,让我们一起沉浸式感受属于它们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韵味。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历经千百年的变迁,已成为当地元宵节以及其他喜庆节日时特有的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顶灯表演时,表演者剃光头发,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武乡顶灯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彩色的纸剪出图案粘贴到碗上,表演时舞者头顶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摆动,或手叉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

武乡顶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有的化妆形式,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目前,武乡顶灯已经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怀仁大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院落门前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等到午夜12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既御寒,又壮观。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大旺火为最,其已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仁也是我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旺火)保护示范地之一。据悉,怀仁大旺火有四大特点:

一是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是造型美观。须聘请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是逐年增高。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是规模庞大。为了环保和节能,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只垒6座大旺火,其中最大的一座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而且一年比一年高。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点燃之后,只见红红的火苗从大大小小的孔洞中喷涌而出,红光耀眼、热气蒸腾,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吐出长长火舌,颇为壮观。川流不息的游人们围绕着旺火观看这一年一度的盛况,人们还要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表达着内心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古代腊日帷祭活动、春社活动以及汉代兴盛起来的元宵节活动的复合,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闹秧歌是狂欢情绪酣畅淋漓的宣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显露和释放,是对平常日子按部就班规范性生活的临时突破,是黄土高原上盛大的狂欢节日。

伞头秧歌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被称为“伞头”。“伞头”既是秧歌队的指挥,又是善于即兴编创歌词的好歌手。所唱的曲调虽然不多,但其唱词却是千变万化,见到什么唱什么,走到谁家唱谁家,所到之处随时皆可见机而唱,唱词都是“伞头”临时即兴编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大家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的才能,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

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流传在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也在河津、浮山、稷山、翼城等县境内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又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形式分为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多鼓(一人身上带6只或7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

万荣花鼓的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大动作中又有许多小动作。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紧打紧收。而且,花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步”左右勾脚等。

现在,每逢喜庆佳节,花鼓舞者就会扎起红绸,在头、腰、脚等部位挂上花鼓,随着大锣、铜钹的打击声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动作奔放有力。打鼓者身上绑缚多鼓(5到10只不等),另有几个姑娘打锣,还有一个唱曲者,称为“伞头”。在元宵节前后表演时,还有人掌灯照明,俗称“高照”。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